“聞君登彼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聞君登彼岸”全詩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詩意: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給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的回復。詩中通過蓮花、貝葉、菩提等隱喻,表達了對人生境界和修行的思考。詩人認識到經典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從而形成了蓮花般美麗而深沉的內涵,需要通過將智慧傳授給后人,以此來積累功德。然而,詩人又指出菩提即是智慧的境界,無處可尋。文字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本身是空虛的,不能真正描繪出諸法的本質。對于認識事物的真實性質,指示并非真正了解。忘卻世間紛擾,才能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安寧。最后詩人稱頌李澧州已經達到了人生的目標,問道舍棄了執著的船只后,還有何去何從。
賞析:
白居易這首詩以蓮花和貝葉隱喻佛法,并通過對諸法本質和文字表達的思考,表達了對人生境界和修行的思考。他認識到蓮花般的境界需要通過智慧的傳承和修行來傳達給后人,并詢問李澧州的修行之路是否舍棄了執著。整首詩用簡練而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佛法和人生的理解與思考。
“聞君登彼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lǐ lǐ zhōu tí wéi kāi zhōu jīng cáng shī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
jì wù lián huā cáng, xū yí bèi yè shū.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
pú tí wú chǔ suǒ, wén zì běn kōng xū.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guān zhǐ fēi zhī yuè, wàng quán shì de yú.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wén jūn dēng bǐ àn, shě fá fù hé rú.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聞君登彼岸”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