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后連天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晚后連天碧”全詩
磨圍山下色,明月峽中聲。
晚后連天碧,秋來徹底清。
臨流有新恨,照見白須生。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酬嚴中丞晚眺黔江見寄》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酬嚴中丞晚眺黔江見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水三回曲,愁人兩地情。
磨圍山下色,明月峽中聲。
晚后連天碧,秋來徹底清。
臨流有新恨,照見白須生。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主人公晚上在黔江眺望時的情景和他內心的感受。江水彎彎曲曲地流淌,讓思念之情更加加深,他們兩地的愛情也因此而愈發蒼涼。山下的草木在江水的沖刷下變得蒼翠欲滴,明月則在峽谷中發出悅耳的聲音。晚上過后,天空漸漸變得湛藍,秋天的來臨使一切變得清澈明亮。站在江邊,主人公又生出了新的痛苦,他看到鏡中的白須,意味著他已經老去,這也讓他感到悲傷和無奈。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黔江的景色和主人公的內心感受,表達了詩人對離別和時光流轉的痛苦和無奈之情。江水的曲折流動暗示了主人公與所思念之人之間的隔閡和距離,他們的愛情無法得到滿足。磨圍山下的色彩和明月峽中的聲音則增添了詩中的意境和情感。晚上過后,天空的變化象征著時光的流轉,秋天的到來使一切變得清新明亮,也暗示著主人公對過去時光的終結和對未來的無奈。最后,主人公看到鏡中的白須,意味著他已經老去,這種感受讓他更加痛苦和無奈。
整首詩詞以景寫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現了主人公內心的情感和矛盾。在唐代的愛情詩中,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表達了離別和時光流轉所帶來的痛苦和無奈,展現了白居易獨特的詩歌才華。
“晚后連天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yán zhōng chéng wǎn tiào qián jiāng jiàn jì
酬嚴中丞晚眺黔江見寄
jiāng shuǐ sān huí qū, chóu rén liǎng dì qíng.
江水三回曲,愁人兩地情。
mó wéi shān xià sè, míng yuè xiá zhōng shēng.
磨圍山下色,明月峽中聲。
wǎn hòu lián tiān bì, qiū lái chè dǐ qīng.
晚后連天碧,秋來徹底清。
lín liú yǒu xīn hèn, zhào jiàn bái xū shēng.
臨流有新恨,照見白須生。
“晚后連天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