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去日聽箏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州去日聽箏夜”全詩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聽夜箏有感》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聽夜箏有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州去日聽夜箏,白發新生不愿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在江州聽夜箏時的感受。詩人觸動了自己對時間流逝和生命之短暫的思考。他發現自己的白發越來越多,年齡漸長,而他并不愿意去關注這些衰老的跡象。他認為即使自己頭發變成雪一樣的白色,彈箏彈到天明,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任由他去做。
賞析:
《聽夜箏有感》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時光的感悟和對生命的態度。整首詩詞以江州去日聽夜箏為背景,通過詩人對自己白發增多的觀察,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感嘆和對衰老的拒絕。詩人以“白發新生不愿聞”來形容自己對衰老的態度,強調自己并不在乎外在的變化,而更重視內心的自由和堅定。
詩中的“江州去日聽夜箏”描繪了一個安靜的夜晚,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傾聽箏音,思考生命的無常。他用“白發新生不愿聞”來形容自己不愿去關注衰老的跡象,表達了對外在容顏的淡然和對內心追求的堅持。詩人認為即使自己的頭發變成雪一樣的白色,即使彈箏彈到天明,這些都不重要,他愿意任由它們發生,不受其困擾。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明快的表達,展現了詩人對生命短暫和時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對隨遇而安、不受外在變化困擾的豁達態度。它提醒人們珍惜當下,不要被物質的變化和外在的衰老所困擾,而是要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堅守內心的追求。
“江州去日聽箏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īng yè zhēng yǒu gǎn
聽夜箏有感
jiāng zhōu qù rì tīng zhēng yè, bái fà xīn shēng bù yuàn wén.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愿聞。
rú jīn gé shì tóu chéng xuě, dàn dào tiān míng yì rèn jūn.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江州去日聽箏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