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憎明鏡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最憎明鏡里”全詩
加添老氣味,改變舊容儀。
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
最憎明鏡里,黑白半頭時。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發》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白發》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雪發隨梳落,
霜毛繞鬢垂。
加添老氣味,
改變舊容儀。
不肯長如漆,
無過總作絲。
最憎明鏡里,
黑白半頭時。
詩意:
這首詩以作者自身的白發為對象,描繪了時光流轉中人老去的感受和對外貌變化的思考。白居易在詩中表達了對自身衰老的接受和對光陰流逝的感慨,同時也反思了人們對外貌的追求和對衰老的排斥。
賞析:
《白發》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衰老的現象和衰老對人的影響。首兩句描述了白發如雪般隨著梳子而脫落,白發如霜毛般纏繞在鬢邊垂落,表現了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流逝。接著,詩人表達了對老態的接受和對外貌的變化的思考。他說加添了老氣味,改變了過去的容貌,形容了自己容顏的衰老,但是他并不愿意讓自己的頭發變得像漆一樣一成不變,而是任憑頭發變成絲線般的白發。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鏡中形象的厭惡。他說自己最討厭明鏡中的自己,那時黑發與白發混雜,形象不再年輕。這里透露出對年輕時光的懷念和對老去的不舍,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外貌變化的敏感和對衰老的抗拒。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現了人的衰老和對衰老的感慨,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外貌變化的思考。它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必然,以及對衰老的接受與反思。這首詩通過對個人經歷的描繪,引發了讀者對生命和時光的思考,具有深遠的意義。
“最憎明鏡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ái fà
白發
xuě fā suí shū luò, shuāng máo rào bìn chuí.
雪發隨梳落,霜毛繞鬢垂。
jiā tiān lǎo qì wèi, gǎi biàn jiù róng yí.
加添老氣味,改變舊容儀。
bù kěn zhǎng rú qī, wú guò zǒng zuò sī.
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
zuì zēng míng jìng lǐ, hēi bái bàn tóu shí.
最憎明鏡里,黑白半頭時。
“最憎明鏡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