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籠滅殘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紗籠滅殘燭”全詩
銅爐添早香,紗籠滅殘燭。
頭醒風稍愈,眼飽睡初足。
起坐兀無思,叩齒三十六。
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晨興》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晨興》
宿鳥動前林,
晨光上東屋。
銅爐添早香,
紗籠滅殘燭。
頭醒風稍愈,
眼飽睡初足。
起坐兀無思,
叩齒三十六。
何以解宿齋,
一杯云母粥。
中文譯文:
夜宿的鳥兒在林間鳴叫,
晨光照耀著東屋。
銅爐中加添早香,
細紗籠里的殘燭熄滅。
頭腦逐漸清醒,微風吹拂舒緩疲勞,
眼睛滿足于剛剛醒來的睡眠。
坐起身來,內心空靈無所思,
用牙齒敲打三十六次。
如何解除早晨的茅屋清凈,
只需一杯用云母熬制的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文人白居易創作的作品,描繪了一個清晨醒來的場景。詩人在黎明時分感受到自然與人生的交融,通過細膩的描寫表現了一種寧靜、樸素的生活情趣。
詩的開篇,宿鳥鳴叫,整個林間被清脆的鳥鳴聲所充滿,展現了大自然在早晨中的活躍與生機。
接著,詩人描述了晨光照耀著東屋,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屋內,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
銅爐添早香,紗籠滅殘燭,描繪了清晨在家中點燃香爐,用香氣來增添屋內的宜人氛圍,同時吹滅燃燒殘余的蠟燭,象征著夜晚的結束和新的一天的開始。
接下來,詩人描述自己從睡夢中逐漸清醒,微風輕拂使他感到疲勞得到緩解,雙眼在剛醒來的狀態下仍然有些困倦。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清晨醒來時的無所思緒,內心空靈無所牽掛的狀態。他用牙齒輕輕敲擊三十六次,也許是一種冥想或自我調節的方式。
最后兩句"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則描繪了詩人在清晨時分,解除宿舍的寂靜,享用一杯云母粥,以簡單的生活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
整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清晨寧靜、樸素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然與人生的融合的感悟。展現了一種簡約、寧靜和恬淡的生活情趣,在繁忙的世界中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紗籠滅殘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 xīng
晨興
sù niǎo dòng qián lín, chén guāng shàng dōng wū.
宿鳥動前林,晨光上東屋。
tóng lú tiān zǎo xiāng, shā lóng miè cán zhú.
銅爐添早香,紗籠滅殘燭。
tóu xǐng fēng shāo yù, yǎn bǎo shuì chū zú.
頭醒風稍愈,眼飽睡初足。
qǐ zuò wù wú sī, kòu chǐ sān shí liù.
起坐兀無思,叩齒三十六。
hé yǐ jiě sù zhāi, yī bēi yún mǔ zhōu.
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
“紗籠滅殘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