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春老別更依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與春老別更依依”全詩
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柳絮》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柳絮》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月盡是頭白日,
與春老別更依依。
憑鶯為向楊花道,
絆惹春風莫放歸。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三月的景象,用細膩的筆觸表達了作者與春天告別的情感。詩中出現了柳絮、春老、楊花和春風等意象,通過這些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賞析:
首句"三月盡是頭白日"描繪了三月的天空明亮晴朗,沒有一絲云彩,陽光灑在大地上。這句話通過"頭白日"的形象描繪,使人感受到了早春時分的明媚和清新。
第二句"與春老別更依依"表達了作者與春天分別的情感。"春老"指的是春天的化身,意味著春天即將過去,人們要與春天告別。"依依"表示離別時的不舍與留戀之情,使整個詩篇增添了一絲憂傷和溫情。
接下來的兩句"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是本詩的精華所在。"憑鶯為向楊花道"意味著作者借助鳥兒的聲音,向楊花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絆惹春風莫放歸"形象地描繪了春風輕柔的力量,它吹拂著柳絮,使其紛紛飛舞,仿佛是在挽留春天的離去。
整首詩通過對春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眷戀和不舍之情。在描寫春天的同時,也抒發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之情。這首詩詞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情感,展示了白居易獨特的藝術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鳴。
“與春老別更依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ǔ xù
柳絮
sān yuè jìn shì tóu bái rì, yǔ chūn lǎo bié gèng yī yī.
三月盡是頭白日,與春老別更依依。
píng yīng wèi xiàng yáng huā dào, bàn rě chūn fēng mò fàng guī.
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
“與春老別更依依”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