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出松間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漸出松間路”全詩
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
黃紙除書到,青宮詔命催。
僧徒多悵望,賓從亦裴回。
寺闇煙埋竹,林香雨落梅。
別橋憐白石,辭洞戀青苔。
漸出松間路,猶飛馬上杯。
誰教冷泉水,送我下山來。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留題天竺、靈隱兩寺》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留題天竺、靈隱兩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
黃紙除書到,青宮詔命催。
僧徒多悵望,賓從亦裴回。
寺暗煙埋竹,林香雨落梅。
別橋憐白石,辭洞戀青苔。
漸出松間路,猶飛馬上杯。
誰教冷泉水,送我下山來。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白居易在登山游玩過程中,留下題字在天竺寺和靈隱寺的心情和景色。詩人在郡中停留了長達六百日,多次往返于山間,體驗了十二次的登山之旅。他在山中宿營時,正值月桂落下,這景象使他感到宿營地像是一片盛開的海榴花。他收到了一封黃色的書信,青宮(指朝廷)傳來詔命,催促他返回。這令僧人和弟子們感到惋惜,賓客們也紛紛告別而歸。寺廟里的煙霧籠罩著竹林,香雨滴落在梅花上。他憐愛著寺廟旁的白色石頭,不舍地辭別了山洞中那青苔覆蓋的景象。他慢慢地走出松樹間的小徑,仿佛還能感受到騎馬時飄蕩的酒杯的香氣。他懷疑是誰讓這冰冷的泉水,將他送下山來。
賞析:
這首詩以白居易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他在天竺寺和靈隱寺的游歷經歷。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意象的交錯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感受和思考。詩中煙霧彌漫、竹林和梅雨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寂靜而幽雅的山水意境。白居易將自然景物與自己的情感相融合,表現了他對自然美的癡迷和對別離的感傷。
詩中還蘊含著一種離愁別緒和對世俗紛擾的厭倦。詩人在山間逗留的時間很長,卻要被朝廷的詔命催促返回,這種別離的情緒使得詩中的僧人和賓客都感到悵然若失。詩人對山水景色的贊美和對離別的留戀,表達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世間紛擾的遁逸之情。
整首詩以優美的意象和流暢的句式展現了白居易獨特的藝術風格,將自然景物與人情世態相結合,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這首詩以其細膩入微的描寫和情感的表達,展現了白居易作為唐代文人的獨特魅力。同時,詩中對離愁別緒和對自然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人類在面對世俗喧囂時對山水幽靜之境的向往。
“漸出松間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ú tí tiān zhú líng yǐn liǎng sì
留題天竺、靈隱兩寺
zài jùn liù bǎi rì, rù shān shí èr huí.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sù yīn yuè guì luò, zuì wèi hǎi liú kāi.
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
huáng zhǐ chú shū dào, qīng gōng zhào mìng cuī.
黃紙除書到,青宮詔命催。
sēng tú duō chàng wàng, bīn cóng yì péi huí.
僧徒多悵望,賓從亦裴回。
sì àn yān mái zhú, lín xiāng yǔ luò méi.
寺闇煙埋竹,林香雨落梅。
bié qiáo lián bái shí, cí dòng liàn qīng tái.
別橋憐白石,辭洞戀青苔。
jiàn chū sōng jiān lù, yóu fēi mǎ shàng bēi.
漸出松間路,猶飛馬上杯。
shuí jiào lěng quán shuǐ, sòng wǒ xià shān lái.
誰教冷泉水,送我下山來。
“漸出松間路”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