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摘爭時蹋破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摘爭時蹋破珠”全詩
洽恰舉頭千萬顆,婆娑拂面兩三株。
鳥偷飛處銜將火,人摘爭時蹋破珠。
可惜風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應無。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吳櫻桃》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吳櫻桃》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含桃最說出東吳,
香色鮮秾氣味殊。
洽恰舉頭千萬顆,
婆娑拂面兩三株。
鳥偷飛處銜將火,
人摘爭時蹋破珠。
可惜風吹兼雨打,
明朝后日即應無。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吳地的櫻桃,描繪了櫻桃的美麗和可愛。作者通過形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吳地櫻桃的贊美之情,并以此暗喻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賞析:
這首詩以吳地的櫻桃為題材,通過對櫻桃的描繪,展現了它的鮮美與風采。首句"含桃最說出東吳",以吳地的櫻桃為最佳代表,說明了吳地櫻桃的卓越品質。接著用"香色鮮秾氣味殊"來形容櫻桃的香甜、色彩鮮艷和獨特的氣味。
下文中"洽恰舉頭千萬顆,婆娑拂面兩三株"描繪了櫻桃樹上密密麻麻的果實,形容了豐收的盛景。"洽恰"表示果實茂盛得剛剛好,"舉頭"則表示果實高懸在枝頭。"婆娑拂面兩三株"則描繪出風吹過來時,櫻桃樹的姿態和果實的分布。
接下來的兩句"鳥偷飛處銜將火,人摘爭時蹋破珠",通過描述鳥兒偷食櫻桃和人們爭相摘取櫻桃的場景,展現了櫻桃的珍貴和引人爭議的價值。"鳥偷飛處銜將火"形象地表達了櫻桃的誘人之處,也暗示了它的珍貴程度。"人摘爭時蹋破珠"則意味著人們為了爭奪櫻桃而可能破壞果實,進一步強調了櫻桃的珍稀價值。
最后兩句"可惜風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應無"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風雨來臨,櫻桃可能會被風吹落或雨淋壞,象征著人生的變幻和不可預測性。"明朝后日即應無"則暗示了櫻桃的短暫存在,也提醒人們珍惜眼前的美好。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吳地櫻桃為載體,通過描寫櫻桃的美麗和可貴,表達了對生命短暫和珍貴的思考,引發人們對于流逝時光和珍惜當下的思考。
“人摘爭時蹋破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ú yīng táo
吳櫻桃
hán táo zuì shuō chū dōng wú, xiāng sè xiān nóng qì wèi shū.
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秾氣味殊。
qià qià jǔ tóu qiān wàn kē,
洽恰舉頭千萬顆,
pó suō fú miàn liǎng sān zhū.
婆娑拂面兩三株。
niǎo tōu fēi chù xián jiāng huǒ, rén zhāi zhēng shí tà pò zhū.
鳥偷飛處銜將火,人摘爭時蹋破珠。
kě xī fēng chuī jiān yǔ dǎ, míng cháo hòu rì jí yīng wú.
可惜風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應無。
“人摘爭時蹋破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