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因喂食暫開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每因喂食暫開籠”全詩
常恐思歸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應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鸚鵡》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鸚鵡》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隴西的鸚鵡到了江東,
養了好幾年,嘴漸漸變紅。
常常害怕被剪斷翅膀而被帶回去,
每次喂食時,暫時打開籠子。
人們喜歡它巧言令色,雖然情感深厚,
但鳥兒卻一直懷念著自由飛翔的心意。
它應該像朱門中的歌舞妓女一樣,
隱藏在深深的房間里,被牢牢地關起來。
詩意:
《鸚鵡》這首詩以描繪一只鸚鵡為主題,通過鸚鵡的形象表達了人與自由的關系和不同生活狀態下的思考。詩中的鸚鵡被帶到隴西,經過長時間的飼養,它的嘴逐漸變紅,說明它已經適應了新的環境。然而,它仍然懷念自由飛翔的時光,每次暫時離開籠子的時候,它會感到害怕。人們喜歡它的巧言令色,但鸚鵡卻無法忘記自由的意義。最后,詩中以鸚鵡與朱門中的歌舞妓女作對比,暗示著鸚鵡被關在籠子里,與妓女被關在房間中一樣,都失去了自由。
賞析:
《鸚鵡》這首詩通過對鸚鵡形象的描寫,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索。鸚鵡作為一種善于模仿人類語言的鳥類,象征著人們對于自由和真實性的追求。詩中的鸚鵡被帶到了新的環境,盡管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但它仍然懷念自由飛翔的時光,對于束縛感到害怕。這種對自由的渴望與對現實生活的矛盾,使鸚鵡的形象更具象征性。同時,通過與朱門中的歌舞妓女作對比,詩中表達了對于人類社會中不同階層人們處境的思考。無論是被關在籠子里的鸚鵡,還是被關在房間中的妓女,都失去了自由,無法追求自己真正的欲望和理想。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于自由與束縛的思考,以及對人類生活狀態的深刻觸動。
總的來說,白居易的《鸚鵡》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通過對鸚鵡形象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由與束縛、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以及對人類社會中不同階層人們處境的觸動。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于自由、真實性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每因喂食暫開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ng wǔ
鸚鵡
lǒng xī yīng wǔ dào jiāng dōng, yǎng dé jīng nián zī jiàn hóng.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觜漸紅。
cháng kǒng sī guī xiān jiǎn chì,
常恐思歸先剪翅,
měi yīn wèi shí zàn kāi lóng.
每因喂食暫開籠。
rén lián qiǎo yǔ qíng suī zhòng, niǎo yì gāo fēi yì bù tóng.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yīng shì zhū mén gē wǔ jì, shēn cáng láo bì hòu fáng zhōng.
應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
“每因喂食暫開籠”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