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移向洛中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法輪移向洛中來”全詩
應是蜀人皆度了,法輪移向洛中來。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贈僧五首·清閑上人(自蜀入洛,于長壽寺說法度人)》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僧五首·清閑上人(自蜀入洛,于長壽寺說法度人)
梓潼眷屬何年別,長壽壇場近日開。
應是蜀人皆度了,法輪移向洛中來。
中文譯文:
送給清閑上人的五首詩(自蜀入洛,于長壽寺說法度人)
梓潼的親友何時分別,長壽壇場近日開放。
應該是蜀地的人們都皈依了,佛法之輪已轉移到洛陽之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為了紀念附近的清閑上人(僧人)而寫的,他在洛陽的長壽寺聽到了佛法的傳播,表達了對佛法弘揚的欣喜之情。
第一句詩描述了梓潼(一個地名)的親友們何時分別,可能是指自己久未回家或者親友們離世。第二句詩說長壽壇場近日開放,意味著長壽寺開始舉辦佛事活動。第三、第四句詩表達了白居易認為蜀地的人們已經皈依佛教,佛法的傳播已經擴展到了洛陽。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白居易對佛法傳播的喜悅和對僧人的敬重,同時也隱含了對自己離鄉別親友的思念之情。此外,詩中的對比也體現了佛法的東傳西漸,展示了佛教在唐代的影響力和傳播途徑的變化。
“法輪移向洛中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sēng wǔ shǒu qīng xián shàng rén zì shǔ rù luò, yú cháng shòu sì shuō fǎ dù rén
贈僧五首·清閑上人(自蜀入洛,于長壽寺說法度人)
zǐ tóng juàn shǔ hé nián bié, cháng shòu tán chǎng jìn rì kāi.
梓潼眷屬何年別,長壽壇場近日開。
yìng shì shǔ rén jiē dù le, fǎ lún yí xiàng luò zhōng lái.
應是蜀人皆度了,法輪移向洛中來。
“法輪移向洛中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