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臺龍尾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鸞臺龍尾道”全詩
床前雙草屨,檐下一紗燈。
珮委腰無力,冠欹發不勝。
鸞臺龍尾道,合盡少年登。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行香歸》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行香歸》譯自《行香子》。詩人白居易寫自己出行參拜香火的情景,以及回到家中休息的情景。
行香客里的“行香”指的是出行參拜香火的人,而“客”則表示游客或旅人的身份。歸如坐夏僧里的“歸”指的是回家,而“坐夏僧”則表示得到寬慰和慰藉,就像夏天坐在涼爽的僧人旁邊一樣。
詩中提到了床前雙草屨,檐下一紗燈。這些細節描寫了回到家中的情景,床前放著兩只草制的鞋子,檐下掛著一盞紗燈。這些簡單的物品傳達了詩人平凡的生活。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詩人的疲憊和衰老。珮委腰無力,描述了佩戴在腰間的玉珮的垂落和詩人的衰老無力。冠欹發不勝,則是指戴在頭上的冠帽的衰落和詩人的衰老之象征。
最后兩句“鸞臺龍尾道,合盡少年登”則是寫詩人的希望和對一生經歷的總結。鸞臺和龍尾都是象征地位和榮耀的事物,合盡少年登則描述了希望在年老之前完成自己的理想。
這首詩通過對出行和歸家的對比,反映了詩人對于平凡生活的熱愛和體驗到衰老的感慨。他通過描述簡單的物品和自己身體的變化,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的思考。詩意深遠,賞析起來別有一番情趣。
“鸞臺龍尾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íng xiāng guī
行香歸
chū zuò xíng xiāng kè, guī rú zuò xià sēng.
出作行香客,歸如坐夏僧。
chuáng qián shuāng cǎo jù, yán xià yī shā dēng.
床前雙草屨,檐下一紗燈。
pèi wěi yāo wú lì, guān yī fā bù shèng.
珮委腰無力,冠欹發不勝。
luán tái lóng wěi dào, hé jǐn shào nián dēng.
鸞臺龍尾道,合盡少年登。
“鸞臺龍尾道”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