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亭晚寂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西亭晚寂寞”全詩
水戶簾不卷,風床席自翻。
忽聞車馬客,來訪蓬蒿門。
況是張常侍,安得不開尊。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張常侍相訪》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張常侍相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西亭晚寂寞,
鶯散柳陰繁。
水戶簾不卷,
風床席自翻。
忽聞車馬客,
來訪蓬蒿門。
況是張常侍,
安得不開尊。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晚上的寂靜和孤寂的景象。西亭中靜謐無聲,黃鶯已散去,柳樹下的陰影愈發濃密。水戶的窗簾沒有卷起,風吹動床上的席子。突然聽到了車馬聲,有客人來訪蓬蒿門。而這位客人正是張常侍,如此重要的人物,怎么能不迎接他而敬開美酒呢。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個安靜而孤寂的夜晚景象,通過描寫環境中的細節傳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西亭晚上寂寞無人,春天的黃鶯已離去,綠柳的陰影在夜晚變得更加濃密。水戶的窗簾沒有卷起,風吹動床上的席子,強調了環境的靜謐和冷清。然而,這種寂靜被突然出現的車馬聲打破,有客人來到蓬蒿門拜訪。而這位客人是張常侍,他的身份地位顯赫,因此作者感到應該熱情地迎接他,為他開啟美酒款待。通過這幅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張常侍的敬重和迎接客人的禮儀之情。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待賓客的態度和思考。作者通過描繪寂靜的夜晚和突然到訪的賓客,展示了一種待人接物的禮儀和熱情。詩中對于張常侍的尊敬,也體現了社交場合中賓主之間的互動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平凡日常的場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傳遞了作者的情感和對待賓客的態度。
“西亭晚寂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ng cháng shì xiāng fǎng
張常侍相訪
xī tíng wǎn jì mò, yīng sàn liǔ yīn fán.
西亭晚寂寞,鶯散柳陰繁。
shuǐ hù lián bù juǎn, fēng chuáng xí zì fān.
水戶簾不卷,風床席自翻。
hū wén chē mǎ kè, lái fǎng péng hāo mén.
忽聞車馬客,來訪蓬蒿門。
kuàng shì zhāng cháng shì, ān dé bù kāi zūn.
況是張常侍,安得不開尊。
“西亭晚寂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