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不離簪纓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知不離簪纓內”全詩
嵩煙半卷青綃幕,伊浪平鋪綠綺衾。
飛鳥滅時宜極目,遠風來處好開襟。
誰知不離簪纓內,長得逍遙自在心。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菩提寺上方晚眺》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菩提寺上方晚眺》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菩提寺上方晚眺,
From above the Bodhi temple, gazing at dusk;
樓閣高低樹淺深。
The pavilions and towers vary in heights, trees appear shallow and deep.
山光水色暝沉沉,
The mountain light and water color gradually darken,
嵩煙半卷青綃幕。
The mist of Mount Song forms a half-rolled green silk curtain.
伊浪平鋪綠綺衾。
The waves of the Yi River spread like a green brocade quilt.
飛鳥滅時宜極目,
When the flying birds disappear, it is time to gaze far;
遠風來處好開襟。
Where the distant wind comes from, it is a good opportunity to open one's collar wide.
誰知不離簪纓內,
Who would have known that, not leaving the official hat and robe,
長得逍遙自在心。
One can still possess a carefree and unrestricted heart.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晚上從菩提寺上方眺望的景色。樓閣高低錯落,樹木的深淺交錯,山光和水色逐漸暗淡。嵩山上的煙霧彌漫,如同半卷的青綢簾。伊河的波浪平鋪,宛如綠色的錦緞。當飛鳥消失時,人們應該極目遠眺;遠方的風,使人心情舒暢,可以敞開衣襟。詩人通過這樣的景象表達了自己的心境,即使身處朝廷的繁瑣中,他仍然擁有一顆逍遙自在的心。
賞析:
這首詩以寺廟上方的視角,描繪了景色逐漸暗淡的夜晚景象。通過對樓閣、樹木、山光、水色和煙霧等元素的描繪,詩人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富有詩意的畫面。他用生動的形容詞和意象,將景色與織物、衣襟等物品進行類比,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飛鳥消失和遠風來處為轉折點,通過這個轉折,表達了自己的心境。詩人意味深長地說,不離開朝廷的官員身份,他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和舒適的心態。這種自在自由的心境,與繁瑣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追求和態度。整首詩以淡雅的筆觸和細膩的描繪,將自然景色與人的心靈狀態相結合,展現了詩人在繁雜世界中追求內心自由和寧靜的精神追求。
“誰知不離簪纓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tí sì shàng fāng wǎn tiào
菩提寺上方晚眺
lóu gé gāo dī shù qiǎn shēn, shān guāng shuǐ sè míng chén chén.
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沉沉。
sōng yān bàn juǎn qīng xiāo mù,
嵩煙半卷青綃幕,
yī làng píng pù lǜ qǐ qīn.
伊浪平鋪綠綺衾。
fēi niǎo miè shí yí jí mù, yuǎn fēng lái chù hǎo kāi jīn.
飛鳥滅時宜極目,遠風來處好開襟。
shéi zhī bù lí zān yīng nèi, zhǎng de xiāo yáo zì zài xīn.
誰知不離簪纓內,長得逍遙自在心。
“誰知不離簪纓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一隊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