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舁出即忘歸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籃舁出即忘歸舍”全詩
聞客病時慚體健,見人忙處覺心閑。
清涼秋寺行香去,和暖春城拜表還。
木雁一篇須記取,致身才與不才間。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偶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偶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于人世間繁忙與清閑的感悟。
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籃舁出即忘歸舍,
柴戶昏猶未掩關。
聞客病時慚體健,
見人忙處覺心閑。
清涼秋寺行香去,
和暖春城拜表還。
木雁一篇須記取,
致身才與不才間。
詩意: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詩人丟失了自己的住處,回到家中時發現門還未關上。這種情形可以理解為詩人對于世俗的事務和紛繁復雜的生活無所留戀,反而追求心靈的寧靜。
接著,詩人描述了自己聽到他人生病時會感到慚愧,因為自己身體健康而不應該感到如此清閑。而當他看到他人忙碌時,卻感覺自己心境非常安寧。這表明詩人精神世界的平和與人世的繁忙相對立,詩人更加贊美和追求內心的寧靜。
最后兩句詩描繪了詩人在清涼的秋天去寺廟燒香,又在溫暖的春天去朝拜宮廷。通過這些場景的描寫,詩人表達了自己將內心的寧靜和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以此來修身。
賞析:
《偶作》揭示了詩人白居易內心的追求和態度。他對于塵世間的紛擾和繁忙持有一種超然的態度,更加注重內心的靜謐與平和。這與唐代的時代背景相對應,表達出詩人對于內心自由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詩中的景色描寫寫實生動,通過描繪秋天的清涼和春天的和暖,展現了詩人通過與自然融合,從而達到達到心靈寧靜的狀態。整首詩言簡意賅,富有哲理,表達了人們對于寧靜與內心追求的向往,同時也傳達了一種超然于世的心態。
“籃舁出即忘歸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ǒu zuò
偶作
lán yú chū jí wàng guī shě, chái hù hūn yóu wèi yǎn guān.
籃舁出即忘歸舍,柴戶昏猶未掩關。
wén kè bìng shí cán tǐ jiàn,
聞客病時慚體健,
jiàn rén máng chù jué xīn xián.
見人忙處覺心閑。
qīng liáng qiū sì xíng xiāng qù, hé nuǎn chūn chéng bài biǎo hái.
清涼秋寺行香去,和暖春城拜表還。
mù yàn yī piān xū jì qǔ, zhì shēn cái yǔ bù cái jiān.
木雁一篇須記取,致身才與不才間。
“籃舁出即忘歸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