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心同在道場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兩心同在道場中”全詩
未悟病時須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臥病嵩山下,皂蓋行春楚水東。
誰道三年千里別,兩心同在道場中。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送李滁州》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別李滁州
唐 白居易
君于覺路深留意,
我亦禪門薄致功。
未悟病時須去病,
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臥病嵩山下,
皂蓋行春楚水東。
誰道三年千里別,
兩心同在道場中。
譯文:
你在覺路上苦心修行,
我也在禪門中勤加修煉。
你還未覺悟,就應該離開疾病,
而我已經明白了,不要再執著于虛空。
身穿白衣,病臥嵩山下,
乘著簡樸的皂蓋,沿著楚水向東行去。
誰說三年千里的分離,
我們的心永遠在同一個道場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給李滁州的送別詩。李滁州是一位修行佛法的好友,兩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詩中,白居易以禪宗的修行思想為主線,表達了對好友離開病痛的期望,并借此寄托了自己對人生虛空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和李滁州對禪修的共同追求,兩人都在用心去修煉自己。但是作者認為李滁州還未能洞悉病痛的真相,應該盡早放下病痛,不要執著于虛空(指無邊無際的修行之路)。
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李滁州病臥嵩山下的情景。白衣象征著清凈純潔的心靈,病臥山下則表達了李滁州在禪修中的奮斗和磨練。皂蓋則是旅行的象征,行春楚水東意味著李滁州即將離開向東邊的道場前進。
最后兩句通過反問句表達了作者和李滁州分離三年千里的情況,但他們的心卻依然在同一個道場中。這句話寓意著兩人對禪修的執著和對友誼的珍惜,雖然身體分離,但精神上依然相連。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李滁州的離別之情以及對禪修人生的思考,凸顯了禪宗的從容與精神境界。
“兩心同在道場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ǐ chú zhōu
送李滁州
jūn yú jué lù shēn liú yì, wǒ yì chán mén báo zhì gōng.
君于覺路深留意,我亦禪門薄致功。
wèi wù bìng shí xū qù bìng,
未悟病時須去病,
yǐ zhī kōng hòu mò yī kōng.
已知空后莫依空。
bái yī wò bìng sōng shān xià, zào gài xíng chūn chǔ shuǐ dōng.
白衣臥病嵩山下,皂蓋行春楚水東。
shuí dào sān nián qiān lǐ bié, liǎng xīn tóng zài dào chǎng zhōng.
誰道三年千里別,兩心同在道場中。
“兩心同在道場中”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