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消風燭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銀消風燭盡”全詩
埃凝寫鄰鏡,網結和扉魚。
銀消風燭盡,珠滅夜輪虛。
別有南陵路,幽叢臨葉疏。
分類:
作者簡介(上官儀)

上官儀(約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陜州陜縣(今河南三門峽陜縣)人,生于江都。貞觀初,擢進士第,召授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唐高宗時供職門下省,頗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賞識。龍朔二年(662年),成為宰相。后來高宗不滿武后跋扈,上官儀向高宗建議廢后,高宗亦以為然,由上官儀草詔。武后涕泣陳請,事遂中綴,自此武后深惡上官儀。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被誅,家產和人口被抄沒,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時被誅殺。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兒為昭容,對上官儀父子有所追贈,繡像凌煙閣,追封為楚國公。
《江王太妃挽歌》上官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黃鶴悲歌絕,
黃鶴高飛不再唱悲歌,
椒花清頌余。
花影搖曳,清香繞繞,余音裊裊。
埃凝寫鄰鏡,
塵埃凝結在相鄰的鏡子上,
網結和扉魚。
細網覆蓋,玲瓏魚紋,相思之思難駐。
銀消風燭盡,
銀燭燃盡,風云隱沒,
珠滅夜輪虛。
寶珠黯淡,夜輪失華,幻影虛無。
別有南陵路,
自有一條南陵路,
幽叢臨葉疏。
林草蔥蘢,密葉稀疏。
詩意和賞析:
《江王太妃挽歌》是唐代上官儀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繪和含蓄的語言,表達了太妃的寂寞和離別之情。
詩的開篇以黃鶴為象征,描繪黃鶴高飛卻“悲歌絕”,暗示著太妃失去了歌唱的歡樂,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快樂。接著,通過描繪“椒花清頌余”,細致描繪花影搖曳,清香縈繞,余音裊裊,表達了被離去的幸福所困擾的思念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埃凝寫鄰鏡,網結和扉魚”描繪了塵埃凝結在鏡子上,細網覆蓋的情景,直觀地表達了太妃內心深處思念的縈繞與困擾。
詩的末尾描繪了太妃對離別的思緒:“銀消風燭盡,珠滅夜輪虛”,銀燭燃盡,風云隱沒,寶珠黯淡,夜輪失華,形象地表達了太妃內心的孤寂和凄涼。
最后兩句“別有南陵路,幽叢臨葉疏”,通過描繪幽深的林草和稀疏的樹葉,表達了太妃在內心中尋找一條自己獨特的道路,展示了太妃獨特的個性和堅韌的意志。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溫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繪,表達了太妃離別后的思念之情,展現了太妃獨立堅韌的個性,具有深遠的詩意和感人的賞析價值。
“銀消風燭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wáng tài fēi wǎn gē
江王太妃挽歌
huáng hè bēi gē jué, jiāo huā qīng sòng yú.
黃鶴悲歌絕,椒花清頌馀。
āi níng xiě lín jìng, wǎng jié hé fēi yú.
埃凝寫鄰鏡,網結和扉魚。
yín xiāo fēng zhú jǐn, zhū miè yè lún xū.
銀消風燭盡,珠滅夜輪虛。
bié yǒu nán líng lù, yōu cóng lín yè shū.
別有南陵路,幽叢臨葉疏。
“銀消風燭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