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軍歿后欲何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右軍歿后欲何依”全詩
未必犧牲及吾輩,大都我瘦勝君肥。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池鶴八絕句·鶴答鵝》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池鶴八絕句·鶴答鵝》中文譯文如下:
右軍歿后欲何依,
只合隨雞逐鴨飛。
未必犧牲及吾輩,
大都我瘦勝君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唐代創作的一首絕句,描繪了池中的鶴和鵝之間的對答場景,通過這一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各種不公不平現象的思考和思索。
詩中的“右軍歿后欲何依”指的是右軍去世后,鶴要怎樣才能找到新的歸宿。作者以鶴的口吻自問自答,表示鶴只能隨著雞、鴨一起飛翔,沒有其他的選擇。
接著的“未必犧牲及吾輩,大都我瘦勝君肥”,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現象的不滿。犧牲指的是為了生存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尊嚴,而瘦勝君肥,則是指作者認為身材瘦小的人身上可能有更多的智慧和能力。
整首詩通過鶴和鵝的對答,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對不公平待遇的不滿。它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傳達出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思索和對價值觀的反思,以批判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這種抒發對社會現象的不滿與思考的表達,正是白居易作品的特色之一。
“右軍歿后欲何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í hè bā jué jù hè dá é
池鶴八絕句·鶴答鵝
yòu jūn mò hòu yù hé yī, zhǐ hé suí jī zhú yā fēi.
右軍歿后欲何依,只合隨雞逐鴨飛。
wèi bì xī shēng jí wú bèi, dà dū wǒ shòu shèng jūn féi.
未必犧牲及吾輩,大都我瘦勝君肥。
“右軍歿后欲何依”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