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何年去不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得道何年去不還”全詩
千載鶴翎歸碧落,五湖空鎮萬重山。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毛公壇》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毛公壇》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毛公壇上片云閑,
得道何年去不還。
千載鶴翎歸碧落,
五湖空鎮萬重山。
詩意:
這首詩以毛公壇為背景,描繪了一幅飄逸、寂靜的景象。詩人思考在這個寧靜的地方修煉成仙的時間究竟是多久,而修煉成仙后是否會返回人間。接著,詩人表達了對仙境的遙遠渴望和對人間的疏離感。最后一句描繪了鶴翎(指仙人)千年后歸于碧落(天空),而五湖之間的山脈則空空蕩蕩,沒有了仙人的存在。
賞析:
這首詩詞以深邃的意境和簡潔的語言展示了唐代文人對仙境和超凡脫俗的向往。整首詩質樸而凝練,通過描繪毛公壇上飄浮的片云,表達了一種寧靜和閑適的氛圍。詩人的詢問“得道何年去不還”,表現了他對修煉成仙的時間和歸還人間的迷思。這種追問與對仙境的向往相呼應,展示了對超越塵世的渴望。
在最后兩句中,詩人運用“千載鶴翎歸碧落,五湖空鎮萬重山”的形象描繪,以形容仙人的離去和人間的寂寥。鶴翎象征仙人或仙鶴,千載歸碧落表示了仙人回歸天空的久遠,而五湖空鎮萬重山則暗示了仙人的離去使得人間失去了靈性和神秘感。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凝練的意境和凄美的情感描繪了詩人對仙境的向往和對人間的疏離感。它展示了唐代文人渴望超越塵世、追求超凡脫俗的情感傾向,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人間世俗的厭倦和失望。
“得道何年去不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áo gōng tán
毛公壇
máo gōng tán shàng piàn yún xián, dé dào hé nián qù bù hái.
毛公壇上片云閑,得道何年去不還。
qiān zǎi hè líng guī bì luò, wǔ hú kōng zhèn wàn chóng shān.
千載鶴翎歸碧落,五湖空鎮萬重山。
“得道何年去不還”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