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屐背行仍應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著屐背行仍應節”全詩
廣場寒食風日好,百夫伐鼓錦臂新。
銀畫青綃抹云發,高處綺羅香更切。
重肩接立三四層,著屐背行仍應節。
兩邊丸劍漸相迎,側身交步何輕盈。
閃然欲落卻收得,萬人肉上寒毛生。
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垂柳。
下來一一芙蓉姿,粉薄鈿稀態轉奇。
坐中還有沾巾者,曾見先皇初教時。
分類:
《觀繩伎(潞府李相公席上作)》劉言史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繩伎(潞府李相公席上作)》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泰陵遺樂何最珍,
彩繩冉冉天仙人。
廣場寒食風日好,
百夫伐鼓錦臂新。
銀畫青綃抹云發,
高處綺羅香更切。
重肩接立三四層,
著屐背行仍應節。
兩邊丸劍漸相迎,
側身交步何輕盈。
閃然欲落卻收得,
萬人肉上寒毛生。
危機險勢無不有,
倒掛纖腰學垂柳。
下來一一芙蓉姿,
粉薄鈿稀態轉奇。
坐中還有沾巾者,
曾見先皇初教時。
這首詩描述了一場觀看繩伎表演的場景。繩伎是古代一種藝術表演形式,表演者用彩繩編織各種圖案,展示技藝。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表演的瑰麗和動人之處。
詩中首先提到了泰陵遺樂,表達了詩人對這場繩伎表演的珍惜和重視。之后,詩人描繪了繩伎的動態,用詞鮮明地描繪了彩繩冉冉,仿佛天仙人一般。接下來,詩人描述了觀眾所在的廣場,寒食風和陽光的美好,以及鼓樂聲和閃閃發亮的錦臂,烘托了整個場景的熱烈喜慶。
詩人繼續用細節描寫展示了繩伎表演的精彩之處,比如銀畫青綃的抹云發、高處飄動的綺羅香,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表演現場。詩人還描繪了繩伎們的動作,他們重肩接立、著屐背行,仍然保持著藝術的規范和姿態。
詩人進一步描繪了繩伎表演的精妙技巧,兩邊的繩伎漸漸交織相迎,側身交步如行云流水,輕盈靈動。然而,在最關鍵的時刻,繩伎們突然把動作拉回,收得不落下去,引起了觀眾的身上寒毛直豎,形成高潮迭起的效果。
詩的后半部分以景物描寫結束,描述了觀眾們的坐姿和表演者的動作態度,以及其中一些觀眾曾經見過先皇教授的情形。通過這些描寫,詩人再次強調了觀眾和表演者的親密關系,以及表演所傳達的威嚴和美麗之情。整首詩通過瑰麗的描寫和形象的對比,展示了古代繩伎表演的魅力和觀賞的樂趣。
“著屐背行仍應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 shéng jì lù fǔ lǐ xiàng gōng xí shàng zuò
觀繩伎(潞府李相公席上作)
tài líng yí lè hé zuì zhēn, cǎi shéng rǎn rǎn tiān xiān rén.
泰陵遺樂何最珍,彩繩冉冉天仙人。
guǎng chǎng hán shí fēng rì hǎo,
廣場寒食風日好,
bǎi fū fá gǔ jǐn bì xīn.
百夫伐鼓錦臂新。
yín huà qīng xiāo mǒ yún fā, gāo chù qǐ luó xiāng gèng qiè.
銀畫青綃抹云發,高處綺羅香更切。
zhòng jiān jiē lì sān sì céng, zhe jī bèi xíng réng yīng jié.
重肩接立三四層,著屐背行仍應節。
liǎng biān wán jiàn jiàn xiāng yíng,
兩邊丸劍漸相迎,
cè shēn jiāo bù hé qīng yíng.
側身交步何輕盈。
shǎn rán yù luò què shōu de, wàn rén ròu shàng hán máo shēng.
閃然欲落卻收得,萬人肉上寒毛生。
wēi jī xiǎn shì wú bù yǒu, dào guà xiān yāo xué chuí liǔ.
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垂柳。
xià lái yī yī fú róng zī,
下來一一芙蓉姿,
fěn báo diàn xī tài zhuǎn qí.
粉薄鈿稀態轉奇。
zuò zhōng hái yǒu zhān jīn zhě, céng jiàn xiān huáng chū jiào shí.
坐中還有沾巾者,曾見先皇初教時。
“著屐背行仍應節”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