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望并州是故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望并州是故鄉”全詩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分類: 思鄉
作者簡介(劉皂)
旅次朔方/渡桑干翻譯及注釋
翻譯
離開家鄉后客宿在并州這個地方已經有十年,我回歸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著故鄉咸陽。
當初為了博取功名圖謀出路,千里迢迢渡過桑乾河,現在并州已經成了我的第二家鄉。
注釋
⑴旅:旅行。次:臨時住宿。朔方:古都名,自西漢始建,至唐代,轄區多變,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屬朔方地區。
⑵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帶。十霜:一年一霜,故稱十年為“十霜”。
⑶咸陽:陜西咸陽是作者故鄉。
⑷無端:沒有緣由,不知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東北流入河北官廳水庫。相傳,在每年桑椹成熟時干涸,故有此名。
旅次朔方/渡桑干創作背景
作者為了博取功名,圖謀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無成,于是便返回家鄉。但是當作者渡過桑乾到達朔方,回頭望著并州的時候,另外一種懷念并州的情緒又涌上心頭。在惆悵之際,寫下了這首詩篇。旅次朔方/渡桑干鑒賞
在許多詩集中,這首詩都歸在賈島名下,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賈島是范陽(今北京市大興縣)人,不是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人,而在賈島自己的作品以及有關這位詩人生平的文獻中,從無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記載。又此詩風格沉郁,與賈詩之以清奇僻苦見長者很不相類。《元和御覽詩集》認為它出于貞元間詩人劉皂之手。雖然今天對劉皂的生平也不詳知,但元和與貞元時代相接,《元和御覽詩集》的記載應當是可信的。因此定其為劉作。
此詩題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無須說明,后者卻要解釋一下。朔方始見《尚書·堯典》,即北方。但同時又是一個地名,始見《詩經。小雅。出車》。西漢置朔方刺史部(當今內蒙古自治區及陜西省的一部分,所轄有朔方郡),與并州刺史部(當今山西省)相鄰。桑乾河并不流經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無關。并州在唐時是河東道,桑乾河由東北而西南,流經河東道北部,橫貫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這些州,當今雁北地區。由此可見,詩題朔方,乃系泛稱,用法和曹植《送應氏》“我友之朔方,親昵并集送”一樣。而劉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體地說,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詩的前半寫久客并州的思鄉之情。十年是一個很久的時間,十年積累起的鄉愁,對于旅人來說,顯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每天每夜,無時無刻不想回去。無名氏《雜詩》云:“浙江輕浪去悠悠,望海樓吹望海愁。莫怪鄉心隨魄斷,十年為客在他州。”雖地理上有西北與東南之異,但情緒相同,可以互證。后半寫久客回鄉的中途所感。詩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陽,取道桑乾流域。無端,即沒來由。更渡,即再渡。這“無端更渡”四字,乃是關鍵,要細細體會。十年以前,初渡桑乾,遠赴并州,是為的什么呢?詩中沒有說。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鄉,又是為的什么呢?詩中說了,說是沒來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嗎?不過是極其含蓄地流露出當初為了博取功名,圖謀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過去,一事無成,終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陽家鄉這種極其抑郁難堪之情罷了。但是,出乎詩人意外的是,過去只感到十年的懷鄉之情,對于自己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萬萬沒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覺地對并州也同樣有了感情。事實上,它已經成為詩人心中第二故鄉,所以當再渡桑乾,而回頭望著東邊愈去愈遠的并州的時候,另外一種思鄉情緒,即懷念并州的情緒,竟然出人意外地、強烈地涌上心頭,從而形成了另外一個沉重的負擔。前一矛盾本來似乎是惟一的,而“無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來。這時,作者和讀者才同樣感到,“憶咸陽”不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憶咸陽”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邊更有分量,也難于斷言了。以空間上的并州與咸陽,和時間上的過去與將來交織在一處,而又以現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襯,宛轉關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故鄉的懷念。
“卻望并州是故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ǚ cì shuò fāng dù sāng gān
旅次朔方/渡桑干
kè shè bīng zhōu yǐ shí shuāng, guī xīn rì yè yì xián yáng.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wú duān gèng dù sāng gān shuǐ, què wàng bīng zhōu shì gù xiāng.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卻望并州是故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