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沉仙鏡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鸞沉仙鏡底”全詩
鸞沉仙鏡底,花沒梵輪前。
銖衣千古佛,寶月兩重圓。
隱隱香臺夜,鐘聲徹九天。
分類:
作者簡介(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
《石鏡寺》盧照鄰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石鏡寺》是唐代盧照鄰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表達了對石鏡寺景點的描繪和贊美之情。
中文譯文:
古墓芙蓉塔,神銘松柏煙。
鸞沉仙鏡底,花沒梵輪前。
銖衣千古佛,寶月兩重圓。
隱隱香臺夜,鐘聲徹九天。
詩意和賞析:
《石鏡寺》描繪了石鏡寺的美景和神奇之處。首先,詩中提到了古墓和芙蓉塔,展現了這里的古老和莊嚴。其次,神銘松柏煙指的是寺廟周圍的松柏樹散發出的神秘薄霧,給人一種寧靜和神圣的感覺。接著,詩中描繪了鸞(鳳凰)沉在仙鏡底,花朵隱藏在梵輪(佛教中輪回的象征)之前,表現出美好事物受到了特殊的保護和呵護。然后,提到了佛像和佛衣,佛教的元素進一步強調了這個地方的莊嚴和神圣。最后,夜晚香臺隱隱散發芬芳,鐘聲聲音高達九天,形成了一種神秘的氛圍,增添了宗教色彩。
這首詩詞通過對石鏡寺的描繪,展現了其莊嚴、神圣和美麗的一面,讓人感受到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力量。同時,通過運用形象化的描寫手法,增加了詩詞的藝術感和美感。
“鸞沉仙鏡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jìng sì
石鏡寺
gǔ mù fú róng tǎ, shén míng sōng bǎi yān.
古墓芙蓉塔,神銘松柏煙。
luán chén xiān jìng dǐ, huā méi fàn lún qián.
鸞沉仙鏡底,花沒梵輪前。
zhū yī qiān gǔ fó, bǎo yuè liǎng chóng yuán.
銖衣千古佛,寶月兩重圓。
yǐn yǐn xiāng tái yè, zhōng shēng chè jiǔ tiān.
隱隱香臺夜,鐘聲徹九天。
“鸞沉仙鏡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八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