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濯纓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為感濯纓歌”全詩
彩鴛留不去,芳草日應多。
夾岸生奇筱,緣巖覆女蘿。
蘭橈思無限,為感濯纓歌。
分類: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李德裕創作的《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東谿》中的一首。讓我為您提供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近蓄東谿水,悠悠起濁波。
彩鴛留不去,芳草日應多。
夾岸生奇筱,緣巖覆女蘿。
蘭橈思無限,為感濯纓歌。
詩意:
這首詩以東谿的景色為背景,描述了春日的美景和詩人的思緒。詩人近距離觀察東谿的水,看到水波悠蕩,形成一片渾濁的景象。彩色的鴛鴦停留在水面上,無法離去,而周圍的芳草也逐漸茂盛。岸邊長出奇特的小竹,山巖上覆蓋著垂蘿。詩人乘坐著蘭橈(一種精美的船),思緒萬千,唱起了感嘆濯纓之歌。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自然的語言描繪了東谿的景色和詩人的情感。通過對水、鳥、花、竹的描繪,展現了春日景色的美麗和豐富多樣性。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渾濁的水波與彩鴛、芳草形成鮮明的對照,突出了春天的生機和美好。同時,夾岸的奇筱和巖上的女蘿也增添了一份野趣和詩情。最后,詩人的情感在乘坐蘭橈的時候得到了宣泄,表達了對美景的感慨和對生活的贊美。
整體而言,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春日的美麗和詩人的情感體驗,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作者的感慨和贊美之情。
“為感濯纓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mù sī píng quán zá yǒng èr shí shǒu
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
jìn xù dōng xī shuǐ, yōu yōu qǐ lù bō.
近蓄東谿水,悠悠起淥波。
cǎi yuān liú bù qù, fāng cǎo rì yīng duō.
彩鴛留不去,芳草日應多。
jiā àn shēng qí xiǎo, yuán yán fù nǚ luó.
夾岸生奇筱,緣巖覆女蘿。
lán ráo sī wú xiàn, wèi gǎn zhuó yīng gē.
蘭橈思無限,為感濯纓歌。
“為感濯纓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