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日歌濯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永日歌濯纓”全詩
雙闕掛朝衣,五湖極煙水。
時游杏壇下,乍入湘川里。
永日歌濯纓,超然謝塵滓。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思平泉樹石雜詠一十首》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思平泉樹石雜詠一十首·舴艋舟》是唐代李德裕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舴艋舟,沒有輕浮的艇子,最初由鴟夷子發明。承載著皇室的朝衣,懸掛在兩座宮闕之間,穿越五湖極目皆是煙波。時常游覽杏壇的下方,又突然進入了湘川的境地。整日里高歌著,洗滌著頭上的纓絡,超然物外,灑脫地拒絕了塵俗的紛雜。
這首詩描述了一種獨特的舟行體驗,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舴艋舟是一種古代的船只,它的存在使得詩人能夠超越塵世的紛擾,享受自然的美好。詩中的舴艋舟象征著純潔和靜謐,它在湖泊和江河之間穿行,讓詩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欣賞美妙的自然景色。
詩人首先提到舴艋舟的起源,將它與鴟夷子聯系在一起,表達了對這種舟的古老和傳統的敬意。然后,詩人描述了舴艋舟穿越五湖的壯麗景色,給人一種開闊和廣袤的感覺。接著,詩人又提到了自己乘坐舴艋舟游覽杏壇和湘川,這是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使詩人能夠超越塵世,感受自然的美妙。
最后,詩人以“永日歌濯纓,超然謝塵滓”作為結尾,表達了他在舴艋舟上的自由和超脫。他高歌著,洗滌著頭上的纓絡,象征著對塵俗的拒絕和對自由的追求。整首詩通過對舴艋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對塵世紛擾的超越。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景象,展示了詩人對自然和自由的追求。通過舴艋舟的形象,詩人表達了對超脫塵世的渴望,贊美了自然的壯麗和純潔。整首詩意境寬廣,意境深遠,給人以寧靜和自由的感覺,展示了唐代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境界追求。
“永日歌濯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ī píng quán shù shí zá yǒng yī shí shǒu
思平泉樹石雜詠一十首
wú qīng zé měng zhōu, shǐ zì chī yí zi.
無輕舴艋舟,始自鴟夷子。
shuāng quē guà cháo yī, wǔ hú jí yān shuǐ.
雙闕掛朝衣,五湖極煙水。
shí yóu xìng tán xià, zhà rù xiāng chuān lǐ.
時游杏壇下,乍入湘川里。
yǒng rì gē zhuó yīng, chāo rán xiè chén zǐ.
永日歌濯纓,超然謝塵滓。
“永日歌濯纓”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