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那子規知向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那子規知向蜀”全詩
無那子規知向蜀,一聲聲似怨春風。
作者簡介(熊孺登)
熊孺登,鐘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人,約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間(806—820)登進士第,為四川藩鎮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友善,時相贈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達了他們之間情誼。他勤于創作,寫詩很多,而傳于后世的僅存詩集一卷。其中贈答應酬之作較多,佳句不少。有些詩句感情真摯、動人,為時所傳誦。
《湘江夜泛》熊孺登 翻譯、賞析和詩意
《湘江夜泛》是唐代熊孺登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流如箭月如弓,
行盡三湘數夜中。
無那子規知向蜀,
一聲聲似怨春風。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夜晚漂泊在湘江上的情景。江水像箭一樣奔流,明亮的月光則如同一張弓。作者乘船行駛了數夜,穿越了湘江的三個地方。他感嘆自己沒有像子規一樣的鳥兒,能夠指引他的航向,只能借助春風的嘆息作為引導。
賞析:
這首詩以湘江夜泛為背景,通過景物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在漂泊中的苦悶和無助之情。首句"江流如箭月如弓"用簡練的比喻描繪了江水急流的景象和月亮的明亮彎曲,給人一種迅疾和張力的感覺。接著,作者表達了自己舟行數夜的辛苦和漫長,突出了漂泊的孤獨與無助。
接下來的兩句"無那子規知向蜀,一聲聲似怨春風"則表達了作者對缺乏指引和歸宿的感嘆。"無那子規知向蜀"表明作者沒有得到子規鳥的幫助,無法確定前進的方向。"一聲聲似怨春風"則將春風的聲音與怨恨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內心的郁悶和無奈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夜晚湘江的景象,并通過景物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漂泊者內心的孤獨、無助和迷茫,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中流亡和離散的現實。
“無那子規知向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jiāng yè fàn
湘江夜泛
jiāng liú rú jiàn yuè rú gōng, xíng jǐn sān xiāng shù yè zhōng.
江流如箭月如弓,行盡三湘數夜中。
wú nà zǐ guī zhī xiàng shǔ, yī shēng shēng shì yuàn chūn fēng.
無那子規知向蜀,一聲聲似怨春風。
“無那子規知向蜀”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