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應共草萋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九天應共草萋萋”全詩
湖鏡坐隅看匣滿,海濤生處辨云齊。
夕嵐明滅江帆小,煙樹蒼茫客思迷。
蕭索感心俱是夢,九天應共草萋萋。
分類:
作者簡介(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新樓詩二十首·望海亭(在臥龍山頂上越中最高處)》李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中文譯文:
在臥龍山頂上越中最高處
烏云滿天,明月如鉤。望出遠方,景色迥異。山上的松樹,高高地拂過亭子的欄桿。
亭子坐落在湖邊,水面如鏡,望著湖面滿滿的寶匣般的景色。海濤在遠處涌動,云層與波濤相連。
夕陽的余輝在嵐氣中閃爍,江船微小,如一點點。煙霧籠罩的樹木,蒼茫而無邊,讓客人的思緒迷失其中。
這寂寞的景致和傷感的心境都只是一場夢,天空之上草木茂盛。九天之上的仙草也應該像此地的景色一樣茂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臥龍山頂上的望海亭中所見的景色和自己的感慨。詩中以細膩的文字描繪出了遠方的景色和自然界的變化,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迷醉。通過運用對比和意象的手法,使詩意更加深遠,情感更加豐富。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兒時美好時光的懷念。
詩中的烏云盈滿天空,形容了天空的一片昏暗,而明月如鉤,則表現出明亮的月光透過烏云的美麗景色。烏云與明月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也象征著人生中的喜悲起伏。
詩中的湖鏡和海濤分別描繪了寧靜的湖泊和磅礴的大海,以及它們所給人帶來的不同感覺。這些景色的描繪,不僅給人以美感,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之情。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寂寞和傷感情緒的理解。他認為這些情感都僅僅是夢幻一場,而天空之上的仙草茂盛的景象,則象征著希望和希冀。
整首詩通過對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的感慨和對大自然的敬畏。詩中富有意境的描寫和深刻的思考,使詩歌更加富有藝術感,并引發讀者對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九天應共草萋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n lóu shī èr shí shǒu wàng hǎi tíng zài wò lóng shān dǐng shàng yuè zhōng zuì gāo chù
新樓詩二十首·望海亭(在臥龍山頂上越中最高處)
wū yíng tù quē tiān yá jiǒng, hè bèi sōng shāo fú kǎn dī.
烏盈兔缺天涯迥,鶴背松梢拂檻低。
hú jìng zuò yú kàn xiá mǎn,
湖鏡坐隅看匣滿,
hǎi tāo shēng chù biàn yún qí.
海濤生處辨云齊。
xī lán míng miè jiāng fān xiǎo, yān shù cāng máng kè sī mí.
夕嵐明滅江帆小,煙樹蒼茫客思迷。
xiāo suǒ gǎn xīn jù shì mèng, jiǔ tiān yìng gòng cǎo qī qī.
蕭索感心俱是夢,九天應共草萋萋。
“九天應共草萋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