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何異洞庭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時何異洞庭秋”全詩
惟待素規澄滿鏡,莫看纖魄掛如鉤。
卷簾方影侵紅燭,繞竹斜暉透碧流。
蕭瑟曉風聞木落,此時何異洞庭秋。
分類:
作者簡介(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新樓詩二十首·滿桂樓》李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新樓詩二十首·滿桂樓》是唐代詩人李紳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在新樓上凝望湖水的情景,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為憐湖水通宵望,不學樊楊卻月樓。
惟待素規澄滿鏡,莫看纖魄掛如鉤。
卷簾方影侵紅燭,繞竹斜暉透碧流。
蕭瑟曉風聞木落,此時何異洞庭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湖水和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景物的傾慕之情,同時也包含了一些哲理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頭,詩人表示自己情不自禁地整夜凝望湖水,對湖水的美麗景色感到憐愛。接著,他提到不去模仿古代傳世的名篇《樊楊卻月樓》,而是自己在新樓上凝望湖水,顯示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真摯贊美和獨立思考的態度。
下一節詩中,詩人使用了一些比喻和意象來描繪景色。他期待湖面如素規一般澄澈無瑕地映照出月亮的倒影,而不要去看那纖細的月光掛在湖面上,這里的"纖魄掛如鉤"表達了一種對完美和純粹的追求。
接下來的幾句詩,詩人以寫景的方式展示了夜晚的美麗景色。他描繪了卷起的簾子下紅燭的微弱光芒被夜色所侵蝕,繞過竹林斜斜地透過湖面的碧波。這些描寫給人一種靜謐和寂靜的感覺,同時也展示了詩人對細致自然景色的敏感和欣賞。
最后一句詩,詩人以"蕭瑟曉風聞木落"的形象描述了清晨微風中傳來樹葉落地的聲音,表達了秋天的氣息。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變遷的思考。他認為此時此刻并沒有什么與洞庭湖的秋天有所不同,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新樓詩二十首·滿桂樓》通過描繪湖水和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人以細膩的描寫和意象,傳達了對完美和純粹的追求,以及對時光流逝和人生變遷的深思。
“此時何異洞庭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n lóu shī èr shí shǒu mǎn guì lóu
新樓詩二十首·滿桂樓
wèi lián hú shuǐ tōng xiāo wàng, bù xué fán yáng què yuè lóu.
為憐湖水通宵望,不學樊楊卻月樓。
wéi dài sù guī chéng mǎn jìng,
惟待素規澄滿鏡,
mò kàn xiān pò guà rú gōu.
莫看纖魄掛如鉤。
juàn lián fāng yǐng qīn hóng zhú, rào zhú xié huī tòu bì liú.
卷簾方影侵紅燭,繞竹斜暉透碧流。
xiāo sè xiǎo fēng wén mù luò, cǐ shí hé yì dòng tíng qiū.
蕭瑟曉風聞木落,此時何異洞庭秋。
“此時何異洞庭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