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齊風俗昧良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齊風俗昧良臣”全詩
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俗昧良臣。
壺冰自潔中無玷,鏡水非求下見鱗。
清夜佛宮觀色相,卻歸前老更前身。
分類:
作者簡介(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宿越州天王寺》李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越州天王寺》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李紳。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海邊的布政使羞愧于月的期待,
江上的沾濕巾巴慚愧于千萬人。
停止追究腐敗官員的記錄,
未能整頓風俗,使良臣黯然失色。
壺中冰雪自凈無瑕疵,
鏡中水面不求見到魚鱗。
在清澈的夜晚,佛寺觀賞色相,
卻回到了過去,老去又更老。
詩意:
《宿越州天王寺》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腐敗和道德淪喪的憂慮之情。詩中以宿越州天王寺的景色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事的對比,揭示了官場黑暗和社會風氣敗壞的現實。詩人通過對壺中冰雪和鏡中水面的比喻,表達了他內心的清高和堅守正義的決心。最后,詩人回到佛寺觀賞色相,暗示他希望通過信仰和修行來找到心靈的安寧。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抒懷的方式,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暗示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憂慮。詩中的"海隅布政慚期月"和"江上沾巾愧萬人",以及"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俗昧良臣",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腐敗和社會風氣敗壞的憤懣之情。通過壺中冰雪和鏡中水面的比喻,詩人表達了他自身的清高和追求純潔的心態。最后,詩人回到佛寺觀賞色相,表示他希望通過信仰和修行來尋求內心的平靜和超脫。
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意境清新。通過對景物的巧妙描寫和比喻,詩人抒發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道德的追求,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官員和文人的獨立精神和執著追求。同時,詩中對佛寺的描繪也體現了詩人對宗教信仰和心靈追求的關注。整首詩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又呈現了詩人對理想社會和純粹心靈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未齊風俗昧良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yuè zhōu tiān wáng sì
宿越州天王寺
hǎi yú bù zhèng cán qī yuè, jiāng shàng zhān jīn kuì wàn rén.
海隅布政慚期月,江上沾巾愧萬人。
xiū àn bù shū chéng xiá lì,
休按簿書懲黠吏,
wèi qí fēng sú mèi liáng chén.
未齊風俗昧良臣。
hú bīng zì jié zhōng wú diàn, jìng shuǐ fēi qiú xià jiàn lín.
壺冰自潔中無玷,鏡水非求下見鱗。
qīng yè fú gōng guàn sè xiàng, què guī qián lǎo gèng qián shēn.
清夜佛宮觀色相,卻歸前老更前身。
“未齊風俗昧良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