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驪山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古驪山下”全詩
禍興蕭墻內,萬里防禍根。
城成六國亡,宮闕啟千門。
生人半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無恩。
投沙擁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慘人魂,寒日易黃昏。
枯骨貫朽鐵,砂中如有言。
萬古驪山下,徒悲野火燔。
分類:
《長城》鮑溶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城》是唐代詩人鮑溶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蒙古公主娶來的外族人,北方修筑了秦朝的冤仇。災禍興起籠罩著皇宮,萬里長城防范著禍患的根源。長城修建完成,六國卻相繼滅亡,宮闕門戶敞開著。生在這里的人只是土地的一部分,又有何用空中的原野。唐朝家天下,卻無法使骨肉之間產生親情。投入沙漠和海洋之中,又怎能長久不翻覆。登高望望,滿目都是悲慘的人魂,寒日易變黃昏。枯骨貫穿著朽爛的鐵,仿佛在沙中有無言的呼喊。萬古以來,驪山下只有徒然悲嘆著野火燃燒。
詩意:
《長城》這首詩詞以長城為象征,抒發了對唐朝邊境防御體系的思考和對外族侵略的憂慮。詩人通過描述長城的修筑過程、歷史命運以及其中的人們境遇,表達了對戰亂和破滅的無奈和悲嘆。長城成為了國家的邊界,但卻無法阻止內外之間的仇恨和沖突,同時也凸顯了人性的冷漠和殘酷。
賞析:
《長城》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詩中通過對長城的描述,揭示了長城背后的歷史沉浮和人們的命運,呈現出一幅壯麗而悲涼的畫面。
詩詞開篇就點明了蒙古公主嫁來的外族人和北方修筑長城的冤仇,把長城的存在與外族侵略聯系在一起。接著描述了災禍籠罩的皇宮,表達了長城作為防御工程的重要性。
在長城修建完成后,卻看到六國相繼滅亡的景象,宮闕門戶敞開,暗示著長城無法真正抵擋外族侵略的悲劇。生活在長城內的人們,被詩人形容為土地的一部分,凸顯了他們的渺小與無奈。
詩詞中還表達了對家國的失望和對人性的冷酷的思考。唐朝作為家天下的統治者,卻無法在骨肉之間建立起親情和恩愛,反而是內部的爾虞我詐。詩人投身沙漠和海洋之中,暗示著對逃離戰亂的渴望,但又提出了翻覆的問題,傳遞了對逃離困境的無望。
詩詞末尾以枯骨貫穿朽爛的鐵和沙中的無言呼喊,揭示了歲月的消磨和歷史的沉淀,以及人們的苦難和無聲的哀悼。最后以驪山下的野火燃燒為結,表達了對長城歷史悲劇的無盡悲嘆。
總體而言,詩詞《長城》通過對長城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戰亂、侵略和人性冷漠的思考和憂慮。詩人以簡練而凄涼的語言,展現了長城背后的歷史沉浮和人們的命運,傳遞出一種深沉而悲涼的情感。這首詩詞通過對長城的象征性意義的運用,以及對戰亂和破滅的揭示,使讀者在凝視長城的同時,也思考著人類的命運和歷史的沉思。
“萬古驪山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chéng
長城
méng gōng lǔ shēng rén, běi zhù qín shì yuān.
蒙公虜生人,北筑秦氏冤。
huò xìng xiāo qiáng nèi, wàn lǐ fáng huò gēn.
禍興蕭墻內,萬里防禍根。
chéng chéng liù guó wáng, gōng què qǐ qiān mén.
城成六國亡,宮闕啟千門。
shēng rén bàn wèi tǔ, hé yòng kōng zhōng yuán.
生人半為土,何用空中原。
nài hé jiā tiān xià, gǔ ròu shàng wú ēn.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無恩。
tóu shā yōng hǎi shuǐ, ān dé jiǔ bù fān.
投沙擁海水,安得久不翻。
chéng gāo cǎn rén hún, hán rì yì huáng hūn.
乘高慘人魂,寒日易黃昏。
kū gǔ guàn xiǔ tiě, shā zhōng rú yǒu yán.
枯骨貫朽鐵,砂中如有言。
wàn gǔ lí shān xià, tú bēi yě huǒ fán.
萬古驪山下,徒悲野火燔。
“萬古驪山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