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期野客來相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若期野客來相訪”全詩
若期野客來相訪,一室無煙何處尋。
分類:
作者簡介(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圣,號東齋,入道后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于一身的歷史人物。
《送絕粒僧》施肩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絕粒僧》是唐代詩人施肩吾所作。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遠行的僧人
碧洞里的青藤不怕深潭,
免得為饑渴困擾僧心。
只盼望有野外客人來訪問,
一間房無炊煙,不知何處尋找。
詩意:
這首詩以送別遠行的僧人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禪修者的贊美和祝福。詩人描繪了僧人在深山碧洞中獨自修行的情景,稱其為“絕粒僧”。詩中的“絕粒”原意是指不吃五谷雜糧,只以植物的果實為食的僧人,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存在。詩人稱僧人修行的地方為“碧洞”,贊美了這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詩中的“青藤”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延續,它不畏深潭的浸泡和沉沒,也比喻僧人堅定的信仰和修持的決心。
整首詩通過對僧人修行環境的描繪,表達了對禪修者著身心承受的困苦和奉獻的敬意。詩人欣賞僧人能夠抵御饑渴的困擾,將禪心聚焦于超越物質需求和俗世煩惱的境地。詩中的“無炊煙”則意味著僧人的簡樸生活,沒有塵世的紛擾和物質的糾纏。最后的兩句詩則抒發了詩人對僧人的祝愿,期望有其他野外旅行者前來訪問,與絕粒僧一起分享禪修的寧靜和純凈。
賞析:
《送絕粒僧》以簡潔的文字卻蘊含深刻的意境,表達詩人對僧人修行的敬仰和欽佩之情。詩中以自然景物為象征,將僧人修行的境地與自然融合,賦予了詩詞深邃的意義。通過對僧人與自然的互動描繪,傳遞出認識自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寓意。
詩人在描述深山碧洞和青藤時,給人一種清幽宜人的感覺,并隱含著對禪修境地的贊賞和執迷的推崇。整首詩把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把禪修者和自然景物相互聯結起來,展現了一種純凈、寧靜和意識超越的境地。在短短的幾句詩中,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了禪修者的境地,生動地展示了禪修者的修行精神和追求。
此詩以簡約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禪修者的敬意,通過隱含的自然意象,傳遞了對心靈修行的謳歌。整首詩意境深邃,抒發出對修行者堅守信念、追求內心寧靜的贊美。
“若期野客來相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jué lì sēng
送絕粒僧
bì dòng qīng luó bù wèi shēn, miǎn jiāng jī kě lèi chán xīn.
碧洞青蘿不畏深,免將饑渴累禪心。
ruò qī yě kè lái xiāng fǎng, yī shì wú yān hé chǔ xún.
若期野客來相訪,一室無煙何處尋。
“若期野客來相訪”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