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視不知幾千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下視不知幾千仞”全詩
下視不知幾千仞,欲曉不曉天雞聲。
作者簡介(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圣,號東齋,入道后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于一身的歷史人物。
《宿四明山》施肩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四明山》是唐代詩人施肩吾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黎洲老人命我留宿,高山之巔云霧平展。
俯視下方難以計數,黎明漸近不聞雞鳴。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施肩吾宿于四明山的情景。詩人被一個住在山上的老人邀請留宿,他站在山頂俯瞰四周,只見云霧平展,遙不可及。他望著山下,無法估計下方的高度有多少仞(一種古代計量單位),天色漸漸亮起來,卻聽不到雞鳴聲。
賞析:
這首詩以四明山為背景,通過描繪山上的景色和詩人的感受,表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寧靜和寂靜感。詩人被老人邀請留宿,意味著他與自然融為一體,與山川相依。山巔的云霧平展,給人一種悠遠的感覺,讓人感覺自己置身于宇宙之中,與大自然相互呼應。
詩中的“下視不知幾千仞”形容山勢陡峭,給人一種壯麗的感覺。同時,這句也暗示了詩人在山巔的高度,他俯瞰著下方,卻無法估計出準確的高度,增加了一種無限遼闊的感覺。
最后一句“欲曉不曉天雞聲”則表達了詩人對時間的感知。天色漸明,但雞鳴聲卻未聽到,這也許象征著詩人在山巔的寧靜和超脫,他與塵世隔絕,不受時間的束縛。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山巔的遼闊和寧靜,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傳達了詩人超脫塵世的心境,給人一種寧靜、遠離喧囂的感覺,引發讀者對自然和內心的思考。
“下視不知幾千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sì míng shān
宿四明山
lí zhōu lǎo rén mìng yú sù, yǎo rán gāo dǐng fú yún píng.
黎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高頂浮云平。
xià shì bù zhī jǐ qiān rèn, yù xiǎo bù xiǎo tiān jī shēng.
下視不知幾千仞,欲曉不曉天雞聲。
“下視不知幾千仞”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