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與釣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鸕鶿與釣童”全詩
杏堤數里馀,楓影覆亦遍。
鸕鶿與釣童,質異同所愿。
分類:
作者簡介(姚合)

姚合,陜州硤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詩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進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稱為姚武功。調富平、萬年尉。寶歷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歷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出任荊、杭二州刺史。后為給事中,陜、虢觀察使。與馬戴、費冠卿、殷堯藩、張籍游,李頻師事之。詩與賈島齊名,號稱“姚、賈”。仕終秘書監。合著有詩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及選王維、祖詠等十八人詩,為極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詩聯,敘其措意,各有體要,撰詩例一卷,(均《唐才子傳》)并傳于世。
《杏溪十首·楓林堰》姚合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杏溪十首·楓林堰》是唐代詩人姚合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森森楓樹林,
護此石門堰。
杏堤數里馀,
楓影覆亦遍。
鸕鶿與釣童,
質異同所愿。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楓樹林和石門堰構成了詩人所處的環境。詩人在杏堤上行走,數里之外仍能感受到楓樹的遍布和覆蓋。鸕鶿和釣童雖然性格和愿望不同,但在這個美景中也能找到共鳴。
賞析:
詩人以楓樹林和石門堰為背景,將秋天的景色描繪得栩栩如生。楓樹林茂密而莊重,象征著豐收的季節和歲月的流轉。石門堰作為景觀的一部分,起到了保護和襯托的作用。杏堤是詩人行走的地方,數里之外仍能看到楓樹的影子,說明整個杏溪都被楓樹覆蓋著,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象。
詩的最后兩句將鸕鶿和釣童引入,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鸕鶿是一種擅長釣魚的鳥類,它們和釣童一起出現在這個景色中,雖然它們的性格和愿望不同,但在這個美景中都能找到各自的滿足和愉悅。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傳遞了秋天的美麗和人與自然的和諧。詩人通過楓樹林的描繪,展現了豐收的季節和歲月的流轉,同時以鸕鶿和釣童的形象襯托出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這首詩給人以寧靜、和諧和美好的感受,展示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考。
“鸕鶿與釣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ng xī shí shǒu fēng lín yàn
杏溪十首·楓林堰
sēn sēn fēng shù lín, hù cǐ shí mén yàn.
森森楓樹林,護此石門堰。
xìng dī shù lǐ yú, fēng yǐng fù yì biàn.
杏堤數里馀,楓影覆亦遍。
lú cí yǔ diào tóng, zhì yì tóng suǒ yuàn.
鸕鶿與釣童,質異同所愿。
“鸕鶿與釣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