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無玉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知無玉貌”全詩
恨為秋色晚,愁結暮云陰。
夜切胡風起,天高漢月臨。
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
分類:
作者簡介(張祜)

張祜 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賦昭君冢》張祜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昭君冢》是唐代張祜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賦昭君冢
萬里關山冢,明妃舊死心。
恨為秋色晚,愁結暮云陰。
夜切胡風起,天高漢月臨。
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
譯文:
遙遠的關山之上有一座冢墓,明妃已逝的心仍在。
悔恨晚來到秋天,憂愁凝結成夜晚的烏云。
夜晚切切胡風吹起,天空高懸漢朝的明月。
已經知道她沒有玉質的美貌,為何還要送去黃金。
詩意:
此詩表達了對昭君的思念和悔恨之情。昭君是一個美麗而悲慘的女子,她被迫嫁給匈奴,最終在異國他鄉去世。詩人遠在萬里之外的關山之上,憑吊明妃的冢墓,感嘆她的美貌和命運的不公。詩人對于昭君的愛戀之情,以及對逝去時光的懊悔之情,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氛圍來表達。
賞析:
這首詩詞運用了唐代詩歌的技巧和意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萬里關山冢和明妃舊死心的描繪,展現了昭君的悲劇遭遇和詩人對她的思念之情。秋天的晚色、暮云陰和胡風的切切,營造出一種憂愁的氛圍,與詩人內心的感受相呼應。詩中的“天高漢月臨”形容了夜晚的壯麗景象,與昭君的高貴身份相映成趣。最后兩句“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表達了詩人對昭君的深情,他明白昭君已逝去,再多的黃金也無法挽回。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流露出對昭君的深情懷念和對逝去時光的懊悔之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他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對昭君的無盡思念和對命運的感慨。
“已知無玉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zhāo jūn zhǒng
賦昭君冢
wàn lǐ guān shān zhǒng, míng fēi jiù sǐ xīn.
萬里關山冢,明妃舊死心。
hèn wèi qiū sè wǎn, chóu jié mù yún yīn.
恨為秋色晚,愁結暮云陰。
yè qiè hú fēng qǐ, tiān gāo hàn yuè lín.
夜切胡風起,天高漢月臨。
yǐ zhī wú yù mào, hé shì sòng huáng jīn.
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
“已知無玉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九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