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棲南越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棲棲南越鳥”全詩
暮隔碧云海,春依紅樹林。
雕籠悲斂翅,畫閣豈關心。
無事能言語,人聞怨恨深。
作者簡介(張祜)

張祜 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鸚鵡》張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鸚鵡》是唐代張祜的一首詩,詩意表達了鸚鵡這種多彩的鳥類在困囿籠中的苦悶和對自由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人世間黑暗和不公的怨恨。
詩中描繪了一只棲息在南越地區的鸚鵡,它的羽毛色彩絢麗,但卻陷入了思念和沉溺的境地。傍晚時分,它被蔚藍的云海隔離開,春天來臨時,依偎在紅樹林中。詩中的鸚鵡被限制在雕琢的鳥籠中,它的翅膀被捆綁在一起,無法展翅飛翔。然而,這美麗的畫閣之中的主人卻對它無所關心。盡管鸚鵡雖然無法與人言語,但是它對人們的怨恨卻深深地被人感知到。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束縛與無奈的感慨。鸚鵡被象征性地描繪成一個無辜受困的生物,詩人通過鸚鵡的形象來抒發自己對世道的不滿和苦悶。詩中的畫閣主人袖手旁觀,對鸚鵡的境遇毫不關心,這也暗示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苦難的漠視和無動于衷。最后的兩句中,“無事能言語”,強調了鸚鵡無法表達自己的怨恨,而“人聞怨恨深”則表達了詩人對人類對待弱者的不公和冷漠的怨憤。
這首詩通過細膩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自由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自私和冷漠的批評。它反映出了唐代社會中一些弱勢群體的處境,同時也讓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和保護。
“棲棲南越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ng wǔ
鸚鵡
xī xī nán yuè niǎo, sè lì sī shěn yín.
棲棲南越鳥,色麗思沈淫。
mù gé bì yún hǎi, chūn yī hóng shù lín.
暮隔碧云海,春依紅樹林。
diāo lóng bēi liǎn chì, huà gé qǐ guān xīn.
雕籠悲斂翅,畫閣豈關心。
wú shì néng yán yǔ, rén wén yuàn hèn shēn.
無事能言語,人聞怨恨深。
“棲棲南越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