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苦吟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敢苦吟詩”全詩
兒童能探火,婦女解縫旗。
川絕銜魚鷺,林多帶箭麋。
暫來戎馬地,不敢苦吟詩。
分類:
作者簡介(朱慶馀)

朱慶馀,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后大為贊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于是朱慶馀聲名大震。
《望蕭關》朱慶馀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望蕭關》是唐代詩人朱慶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漸見風沙暗,
蕭關欲到時。
兒童能探火,
婦女解縫旗。
川絕銜魚鷺,
林多帶箭麋。
暫來戎馬地,
不敢苦吟詩。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對即將到達蕭關的景象的觀察和感受。他看到風沙逐漸遮蔽了視線,意味著他離蕭關越來越近了。在這個時候,年幼的兒童們能夠熟練地生火,婦女們能夠靈巧地解開旗幟上的縫線,預示著他們已經適應了這個邊塞的艱苦環境。河川上已經找不到魚和鷺鳥,森林里卻充滿了帶著箭矢的麋鹿,這是因為在戰亂紛爭的邊境地帶,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作者自己作為一位戎馬之地的游子,暫時來到這里,他不敢苦苦思念家鄉而寫詩吟詠。
賞析:
《望蕭關》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邊塞地區的景象,展現了艱苦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通過對兒童、婦女、魚鷺和麋鹿的描寫,表達了在邊境地帶的人們為了適應惡劣環境所做出的努力和改變。詩人自己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戰亂之地的殘酷和壓力,因此他選擇不在這里苦苦吟詠,而是暫時放下了詩歌創作。
整首詩詞情感真實,言簡意賅,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細微細節的描寫,揭示了邊塞地區人們的艱辛和堅韌。它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觀察,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心情。這首詩詞具有鮮明的唐代邊塞詩風格,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生活的艱辛和邊塞地區的特殊環境。
“不敢苦吟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àng xiāo guān
望蕭關
jiàn jiàn fēng shā àn, xiāo guān yù dào shí.
漸見風沙暗,蕭關欲到時。
ér tóng néng tàn huǒ, fù nǚ jiě fèng qí.
兒童能探火,婦女解縫旗。
chuān jué xián yú lù, lín duō dài jiàn mí.
川絕銜魚鷺,林多帶箭麋。
zàn lái róng mǎ dì, bù gǎn kǔ yín shī.
暫來戎馬地,不敢苦吟詩。
“不敢苦吟詩”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