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旆路幽山翠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紅旆路幽山翠濕”全詩
空馀孤嶼來詩景,無復橫槎礙柳條。
紅旆路幽山翠濕,錦帆風起浪花飄。
共知浸潤同雷澤,何慮川源有旱苗。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朱慶馀)

朱慶馀,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后大為贊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于是朱慶馀聲名大震。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朱慶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
淘出萍岸的新景色,看著湖中的碧霄。
中間隔著好遠的距離,像是突然變得遙遠。
只剩下孤零零的小島,詩意美景繼續存在。
沒有了橫槎的阻礙,柳條搖曳自由自在。
紅旗在郊外的山間掛起,翠綠的湖水被風吹濕。
錦帆在風中升起,浪花飄灑在湖面。
我們都知道湖水的潤澤,不會擔心川流的水源會干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的情景。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美麗的景色和獨特的氛圍。詩中運用了大自然的景觀,如湖水、小島、柳條,以及紅旗、錦帆等元素,展現了西湖的美麗和寧靜。
詩人通過描述碧霄、孤嶼、柳條等自然景觀,以及紅旆、錦帆等人文景觀,將西湖的美景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整首詩詞給人一種清新、恬靜的感覺,讀者仿佛能夠置身于西湖之中,感受到它的魅力。
詩人最后兩句“共知浸潤同雷澤,何慮川源有旱苗”,表達了對自然的信任和對豐收的期盼。詩人認為湖水的潤澤就像雷雨一樣豐足,不用擔心水源會干旱,農田會缺水。這種樂觀向上的情緒也是整首詩詞的主旨之一。
這首詩詞描繪了美麗的自然景色,展示了作者對西湖的熱愛和樂觀的態度。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美好未來的期許。整體上,這首詩詞給人一種寧靜和悠遠的感覺,讓人可以沉浸在美景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紅旆路幽山翠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táng zhōng chéng kāi táo xī hú xià rì yóu fàn yīn shū shì jùn rén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
píng àn xīn táo jiàn bì xiāo, zhōng liú xiāng qù hū chéng yáo.
萍岸新淘見碧霄,中流相去忽成遙。
kōng yú gū yǔ lái shī jǐng,
空馀孤嶼來詩景,
wú fù héng chá ài liǔ tiáo.
無復橫槎礙柳條。
hóng pèi lù yōu shān cuì shī, jǐn fān fēng qǐ làng huā piāo.
紅旆路幽山翠濕,錦帆風起浪花飄。
gòng zhī jìn rùn tóng léi zé, hé lǜ chuān yuán yǒu hàn miáo.
共知浸潤同雷澤,何慮川源有旱苗。
“紅旆路幽山翠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