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火入九泉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牧童火入九泉底”全詩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傍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分類: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過驪山作》杜牧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驪山作》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首詩詞。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始皇東游出周鼎,
First Emperor went east and left Zhouding,
劉項縱觀皆引頸。
Liu Bang and Xiang Yu both vied for power.
削平天下實辛勤,
To unify the world is truly tough,
卻為道傍窮百姓。
Yet it neglects the people living in rough.
黔首不愚爾益愚,
The ignorant suffer no more than before,
千里函關囚獨夫。
But Qin rulers lay even harder cores.
牧童火入九泉底,
Shepherd boy burns fire in the deep tomb,
燒作灰時猶未枯。
Ashes remain even after it consumes.
詩意:
《過驪山作》以始皇帝東巡為背景,通過對始皇帝和其他歷史人物的對比,揭示了統一天下的艱難和暴政對百姓的苦難。詩詞通過牧童火燃燒九泉神靈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歷史暴政的不滿和對正義的渴望。
賞析:
該詩采用八言絕句的形式,每句中多有對仗,字句簡練,押韻工整。通過運用明暗對比的手法,詩人展示了歷史中的光明和黑暗,以及權力的邊際化。詩詞立意深遠,寄托了詩人對歷史發展和社會現實的思考,表達了對能夠改善人民生活和消除不公正的期望。整首詩意境沉郁,語言簡練而有力,給人一種深深的思考和反思。
“牧童火入九泉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lí shān zuò
過驪山作
shǐ huáng dōng yóu chū zhōu dǐng, liú xiàng zòng guān jiē yǐn jǐng.
始皇東游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xuē píng tiān xià shí xīn qín,
削平天下實辛勤,
què wèi dào bàng qióng bǎi xìng.
卻為道傍窮百姓。
qián shǒu bù yú ěr yì yú, qiān lǐ hán guān qiú dú fū.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
mù tóng huǒ rù jiǔ quán dǐ, shāo zuò huī shí yóu wèi k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牧童火入九泉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八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