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岸垂楊三百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夾岸垂楊三百里”全詩
自嫌流落西歸疾,不見東風二月時。
分類: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隋堤柳》杜牧 翻譯、賞析和詩意
《隋堤柳》是唐代杜牧的詩作,描繪了隋堤上垂柳的景象。
詩文的中文譯文如下:
夾岸上,有三百里長的垂柳,如同畫作般美麗。
我自怨流落西歸,因此不見東風吹拂二月時。
這首詩借隋堤上的垂楊景象來表達詩人寄托厚望的愿望和遺憾。夾岸垂楊綿延不絕,是一個令人心情愉悅的景色,宛如一幅畫卷。詩人因為自身的身世和處境,感到遺憾與不安。流落異國的他無法感受到東風拂面的溫暖,錯過了二月的美好時光。
這首詩意充滿著對家園和過去美好回憶的思念。垂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性景物,寄托著詩人對故鄉和溫暖的憧憬。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流落異鄉生活的不滿和迷茫。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詩人抒發了他對歸鄉和回憶的渴望。
這首詩以簡約的語言描繪出了壯麗的景色和詩人的內心狀況。詩人以垂柳的美麗來吐露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對故鄉和往昔美好時光的思念。這種對家園的思念情感在眾多唐代詩歌中是常見的主題,它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喚起讀者對家鄉的深情。
整首詩寫景淡雅,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哀調,帶給讀者一種向往和思考的感覺。它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感受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引發了對自己內心世界和生活現實的思考。
“夾岸垂楊三百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uí dī liǔ
隋堤柳
jiā àn chuí yáng sān bǎi lǐ, zhǐ yīng tú huà zuì xiāng yí.
夾岸垂楊三百里,只應圖畫最相宜。
zì xián liú luò xī guī jí, bú jiàn dōng fēng èr yuè shí.
自嫌流落西歸疾,不見東風二月時。
“夾岸垂楊三百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