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巷雞塒春日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牛巷雞塒春日斜”全詩
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
秀眉老父對樽酒,茜袖女兒簪野花。
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商山麻澗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云氣山嵐升起四野彌漫,柔柳垂蔭下有十余人家。
錦雉野鹿飛躍芳草地,村巷雞畜沐浴春日斜。
長眉老翁悠閑自斟酒,紅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感自己舟車行旅總奔忙,懷惆悵嘆向溪邊亂涂鴉。
注釋
1.商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麻澗,在商山之中,山澗環繞,宜于種麻,故名麻澗。
2.嵐(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樣的霧氣。
3.雉(zhì):野雞。
4.牛巷:牛兒進巷了。雞塒(shí):雞兒進窩了。塒,在墻上挖洞而成的雞窩。
5.秀眉:老年人常有幾根眉毫特別長,稱為秀眉,舊以為是長壽的象征。
6.蒨(qiàn)袖:大紅色的衣袖。蒨通“茜”,即茜草,根可作紅色染料,這里指紅色。簪(zān):插戴。
7.征車:旅途中乘坐的車。計:生計。
8.書細沙:在細沙上書寫。
商山麻澗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由宣州經江州回長安途中路過商山麻澗時所作。商山,在今陜西省商縣東南,其地險峻,林壑深邃。麻澗,在熊耳峰下,山澗環抱,周圍適宜種麻,因名麻澗。詩人以清雋的筆調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這一帶優美的自然景色。淳樸、恬靜的農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態,充滿了濃厚的詩情畫意。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一輛風塵仆仆的“征車”曲折顛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轉,車子進入麻澗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使得詩人一下子忘記了旅途的疲困,精神為之一振。
舉目遙望,周圍群峰聳立,山上白云繚繞,山下霧靄霏微,在陽光的輝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風飄拂,山澗逶迤,遠處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著一個十余戶人家的小村莊。這是一個無比美好的休息之處。那裊裊的炊煙,那輕柔的柳絲,那悠悠的雞犬聲,引得詩人興奮不已,催車前行。車輪轆轆向前,打破了山間的幽靜,驚起了棲息在野草叢中的野雞,紛紛撲棱著翅膀,從車前掠過;膽小的獐鹿豎起雙耳,驚恐地逃到遠處的草叢里。車子進入村莊時,太陽已經西斜,放牧的牛羊紛紛回欄,覓食的雞鴨也開始三三兩兩地回窠了。
黃昏,是農家最悠閑的時光。勞動了一天的人們開始回到石頭壘成的小院里休息、并準備晚餐了。那長眉白發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樹下,身邊放了一壺酒;那身著紅色衫袖的村姑正將一朵剛剛采擷的野花細心地插在發髻上。置身這恍如仙境的麻澗,面對這怡然自樂的村人,詩人心曠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風塵仆仆,想到明天又得離開這里,踏上征途,欣羨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悵惘。一個人坐在溪澗邊,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細沙上畫來畫去。此時余輝靄靄,暮色漸漸籠罩了這小小的山村。
這首詩運用蒙太奇的藝術手法,通過巧妙的剪輯,遠近結合,移步換形,一句一景,將商山麻澗一帶的自然風光和山村農家的和美生活寫得熙熙融融,生機盎然。最后,詩人將自己的悵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攝入畫面,曲折地表達了因仕途曲折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商山麻澗創作背景
唐開成四年(839)杜牧授左補闕、史館修撰,將赴京供職,先于春初自宣州任所送弟杜顗至潯陽(今江西九江),二月溯長江、漢水,經南陽、武關、商山而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路經商山時所作。“牛巷雞塒春日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g shān má jiàn
商山麻澗
yún guāng lán cǎi sì miàn hé, róu róu chuí liǔ shí yú jiā.
云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zhì fēi lù guò fāng cǎo yuǎn, niú xiàng jī shí chūn rì xié.
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
xiù méi lǎo fù duì zūn jiǔ, qiàn xiù nǚ ér zān yě huā.
秀眉老父對樽酒,茜袖女兒簪野花。
zhēng chē zì niàn chén tǔ jì, chóu chàng xī biān shū xì shā.
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
“牛巷雞塒春日斜”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