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腸素怯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柔腸素怯猿”全詩
湘波無限淚,蜀魄有馀冤。
輕幰長無道,哀箏不出門。
何由問香炷,翠幕自黃昏。
分類:
作者簡介(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哀箏》李商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哀箏》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詞。它描繪了一幅凄涼哀怨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傷感和苦楚。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延頸全同鶴,柔腸素怯猿。
湘波無限淚,蜀魄有馀冤。
輕幰長無道,哀箏不出門。
何由問香炷,翠幕自黃昏。
詩意是詩人通過對于鶴和猿的描寫,展現他內心的傷感和苦楚。詩人將自己比作延著長脖子的鶴,在寂寥無奈中呈現出一種倦怠和無望的情感。與此同時,他將心靈比作柔弱怯懦的猿,暗示了自己內心的糾結和脆弱。湘波淚水無盡,蜀地的亡靈仍憾恨未了,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哀痛之情。輕幰長久沒有音樂,嘲諷了當時統治者的無道之舉。最后兩句,詩人無法得到答案,只能在夕陽下望著翠幕黃昏。
這首詩詞以凄涼的筆調表達了詩人心靈的憂戚和對世事的不滿。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心情的抒發,詩人將自己內心的痛苦外化成了一幅幅凄美的畫卷。整首詩行云流水,旋律悲凄,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詩人也借用了自然景物和比喻手法,將個人的情感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抒發了對社會不公和無道之舉的不滿。這是一首充滿憂傷和抱怨的詩詞,以清新、婉轉的語調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苦痛,頗具藝術性和感染力。
“柔腸素怯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āi zhēng
哀箏
yán jǐng quán tóng hè, róu cháng sù qiè yuán.
延頸全同鶴,柔腸素怯猿。
xiāng bō wú xiàn lèi, shǔ pò yǒu yú yuān.
湘波無限淚,蜀魄有馀冤。
qīng xiǎn zhǎng wú dào, āi zhēng bù chū mén.
輕幰長無道,哀箏不出門。
hé yóu wèn xiāng zhù, cuì mù zì huáng hūn.
何由問香炷,翠幕自黃昏。
“柔腸素怯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