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復當秋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況復當秋暮”全詩
聽時無物亂,盡日覺神清。
強與幽泉并,翻嫌細雨并。
拂空增鶴唳,過牖合琴聲。
況復當秋暮,偏宜在月明。
不知深澗底,蕭瑟有誰聽。
作者簡介(劉得仁)
劉得仁(約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時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中前后在世。相傳他是公主之子。長慶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詩名。自開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貴戚皆擢顯位,獨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得仁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賦得聽松聲》劉得仁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得聽松聲》是唐代劉得仁的一首詩,描寫了作者借助微風中的松聲,達到寧靜心境的情景。
詩詞的中文譯文:
在庭院里微風吹動,
高大的松樹發出了悠揚的聲音。
傾聽時,沒有具體的事物,
整天都覺得神清氣爽。
與幽靜的泉水相比,
反而嫌棄細雨的聲音。
輕拂空中,增添了鶴鳥的鳴叫,
從窗外傳來了合音的琴聲。
何況在秋天的黃昏,
更適合在月明之下。
不知道深澗的底部,
是否有人能夠聽到這松樹的響聲。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借助聽覺,感受到了松樹的聲音,而達到了清靜的心境。詩中通過對比松樹聲與細雨聲、幽泉聲的渲染,表達了作者對松樹聲的喜愛和對寧靜世界的渴望。同時,以秋日的黃昏和月明夜作為背景,更加深了詩的意蘊。
這首詩以聽覺為主題,運用了音樂元素和自然景觀的對比,形成了一種寧靜、安詳的意境。通過細膩而質樸的描寫,讓人在讀詩時也仿佛能夠感受到松樹的聲音,進而產生共鳴。整篇詩以松樹聲為引子,以自然景觀為背景,結合作者的主觀情感,使讀者不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也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寧靜和喜悅。
“況復當秋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dé tīng sōng shēng
賦得聽松聲
tíng jì wēi fēng dòng, gāo sōng yùn zì shēng.
庭際微風動,高松韻自生。
tīng shí wú wù luàn, jǐn rì jué shén qīng.
聽時無物亂,盡日覺神清。
qiáng yǔ yōu quán bìng, fān xián xì yǔ bìng.
強與幽泉并,翻嫌細雨并。
fú kōng zēng hè lì, guò yǒu hé qín shēng.
拂空增鶴唳,過牖合琴聲。
kuàng fù dāng qiū mù, piān yí zài yuè míng.
況復當秋暮,偏宜在月明。
bù zhī shēn jiàn dǐ, xiāo sè yǒu shuí tīng.
不知深澗底,蕭瑟有誰聽。
“況復當秋暮”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