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蟬旦夕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蟬旦夕鳴”全詩
故里客歸盡,水邊身獨行。
噪軒高樹合,驚枕暮山橫。
聽處無人見,塵埃滿甑生。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風蟬》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風蟬》是唐代詩人趙嘏的一首短詩。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風蟬旦夕鳴,
伴夜送秋聲。
故里客歸盡,
水邊身獨行。
噪軒高樹合,
驚枕暮山橫。
聽處無人見,
塵埃滿甑生。
詩意:
這首詩以風蟬的鳴叫為基調,描繪了一個寂靜的秋夜,詩人身處故鄉,卻見不到一位熟悉的人。風蟬聲隨著夜晚漸深而越來越清晰,寂靜的山林仿佛在散發寒意。同時,詩人通過描寫樹葉的噪音和遠處山巔的晚霞,展示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繪了作者內心的愁思和孤獨。風蟬的聲音和自然景觀使得詩人的孤寂感更加強烈。詩中的“故里客歸盡”表達了詩人的心情,他的故鄉曾經有親人朋友的陪伴,如今卻無處尋覓。同時,通過運用“噪軒高樹合”和“驚枕暮山橫”這樣形象生動的描寫,詩人以自然景物烘托內心的悲傷和孤獨。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作為背景,以詩人內心的思索和情感為主線,通過描繪風蟬的鳴叫、夜晚的寂靜和景色的輔助,構建了一幅鮮明的畫面。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展示了詩人的情感和孤獨,給人以深刻的聯想和感受。
“風蟬旦夕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ēng chán
風蟬
fēng chán dàn xī míng, bàn yè sòng qiū shēng.
風蟬旦夕鳴,伴夜送秋聲。
gù lǐ kè guī jǐn, shuǐ biān shēn dú xíng.
故里客歸盡,水邊身獨行。
zào xuān gāo shù hé, jīng zhěn mù shān héng.
噪軒高樹合,驚枕暮山橫。
tīng chù wú rén jiàn, chén āi mǎn zèng shēng.
聽處無人見,塵埃滿甑生。
“風蟬旦夕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