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庭通畫鹢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竹庭通畫鹢津”全詩
馬過雪街天未曙,客迷關路淚空頻。
桃花塢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畫鹢津。
早晚相酬身事了,水邊歸去一閑人。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寄歸》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歸》
三年踏盡化衣塵,
只見長安不見春。
馬過雪街天未曙,
客迷關路淚空頻。
桃花塢接啼猿寺,
野竹庭通畫鹢津。
早晚相酬身事了,
水邊歸去一閑人。
中文譯文:
三年來,走過許多地方,衣裳已經踏盡塵土,
只能看到長安城,卻再也看不到春天的繁花。
馬兒跑過白雪皚皚的街道,天色還未明亮,
作客在陌生的山關路上,淚水頻繁流淌。
桃花塢靠近啼叫猿猴的寺廟,
野竹庭院通向畫鷺津。
早晚酬謝身份和職務,一位閑散的人將會回到水邊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在外奔波漂泊的人,對故鄉的思念和歸鄉的渴望。詩中描繪了作者游歷的長安城,但他只看到了繁華的長安,卻再也沒有見到故鄉的春天。馬兒馳騁在雪街上,天色未明,作者走過山關路時感到迷茫和無助,淚水也頻繁流淌。然后,他提到了桃花塢和野竹庭院,表達了對家鄉的留戀和希望能回到那個自由自在的地方。最后,詩人表示他的身份和職務會得到合理的回報,他將成為一位閑散的人,返回水邊。
這首詩通過描繪作者離鄉背井的境遇和思鄉之情,表達了對家鄉的強烈思念和向往。詩中以具體的景物描寫,將作者的心情與風景相融合,給人以強烈的共鳴和感受。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在描寫細節的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愿望,使人不禁感嘆離鄉之苦和對歸家的渴望。
“野竹庭通畫鹢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guī
寄歸
sān nián tà jǐn huà yī chén, zhī jiàn cháng ān bú jiàn chūn.
三年踏盡化衣塵,只見長安不見春。
mǎ guò xuě jiē tiān wèi shǔ,
馬過雪街天未曙,
kè mí guān lù lèi kōng pín.
客迷關路淚空頻。
táo huā wù jiē tí yuán sì, yě zhú tíng tōng huà yì jīn.
桃花塢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畫鹢津。
zǎo wǎn xiāng chóu shēn shì le, shuǐ biān guī qù yī xián rén.
早晚相酬身事了,水邊歸去一閑人。
“野竹庭通畫鹢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