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曾上李陵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言曾上李陵臺”全詩
尊前語盡北風起,秋色蕭條胡雁來。
分類:
作者簡介(薛能)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詩人。《郡齋讀書志》、《唐詩紀事》、《唐詩品匯》、《唐才子傳》均載:“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陽一帶)。”仕宦顯達,官至工部尚書。時人稱其“詩古賦縱橫,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風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鄉,游歷眾多地方,詩多寄送贈答、游歷登臨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詩人多與有詩與其唱和。
《逢友人邊游回(一作馬戴詩)》薛能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逢友人邊游回(一作馬戴詩)
游子新從絕塞回,
自言曾上李陵臺。
尊前語盡北風起,
秋色蕭條胡雁來。
中文譯文:
逢友人邊游回(又名馬戴詩)
游子剛從邊塞回來,
自言曾登上李陵的臺。
在宴會上盡情暢談,
北風突然起來吹嘯,
秋天的景色荒涼蕭瑟,
胡雁南飛,哀婉而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游子從邊塞歸來,與友人相逢,述說自己曾登上李陵的臺。詩人以此為引子,表達了游子在邊塞經歷了風霜,感嘆邊塞的苦澀與榮耀。
在宴會上,游子盡情暢談,與友人交談到盡興,但正當他言盡于樂時,北風突然起來,寒冷而狂暴。這種突如其來的北風象征著寒冷的冬天,讓秋天的景色變得更加凄涼和孤單。
詩人通過描繪胡雁的南飛來進一步增強了詩的感傷情緒。胡雁南飛是秋天的常見景象,也是游子離故鄉的象征。它們哀婉而來,給人一種思鄉的傷感與寂寥之感。
整首詩以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邊塞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暗示了游子與友人的相聚是短暫的。這首詩以凄涼的景象描繪了游子在邊塞的孤寂和離愁,表達了對友情、故鄉的思念之情,具有深遠的詩意與情感共鳴。
“自言曾上李陵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éng yǒu rén biān yóu huí yī zuò mǎ dài shī
逢友人邊游回(一作馬戴詩)
yóu zǐ xīn cóng jué sāi huí, zì yán céng shàng lǐ líng tái.
游子新從絕塞回,自言曾上李陵臺。
zūn qián yǔ jǐn běi fēng qǐ, qiū sè xiāo tiáo hú yàn lái.
尊前語盡北風起,秋色蕭條胡雁來。
“自言曾上李陵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