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曾此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津曾此見”全詩
向人雖有態,傷我為無情。
橋遠孤臨水,墻低半出營。
天津曾此見,亦是愴行行。
分類:
作者簡介(薛能)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詩人。《郡齋讀書志》、《唐詩紀事》、《唐詩品匯》、《唐才子傳》均載:“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陽一帶)。”仕宦顯達,官至工部尚書。時人稱其“詩古賦縱橫,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風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鄉,游歷眾多地方,詩多寄送贈答、游歷登臨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詩人多與有詩與其唱和。
《江柳》薛能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江柳》詩詞的中文譯文:
江邊的柳樹,像垂下的軍旗,
在離開的日光中顯得輕盈。
它似乎有某種姿態,但對我來說卻是無情的傷害。
橋梁遙遠,孤獨地佇立在水邊,
墻壁低矮,只露出一半身影。
在天津曾經見過這景象,
那時也是帶著悵惘的心情行走。
《江柳》這首詩詞主要表達了作者看到江邊的柳樹時的感受和思考。
詩意:詩人借由江邊的柳樹描繪出一幅舞動的畫面。柳樹像垂下的軍旗一樣,輕盈地在離開的日光中閃耀。雖然它看起來柔美,但對于作者來說,它無情地傷害了他。此外,橋梁遙遠孤獨地佇立在水邊,墻壁低矮,只露出一半身影。作者曾在天津看到過這景象,當時也是心情低落。
賞析:這首詩詞通過對江邊柳樹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情緒。柳樹在陽光下搖曳生姿,觸動了詩人的感觸。柳樹細長而柔美,看起來有些柔情和姿態,但這種柔情和姿態對于作者來說只是無情地傷害了他,表達了作者的孤寂和傷感。同時,作者還以橋梁和墻壁作為襯托,增強了詩詞的場景效果,突出了情感的沉重。整體上,這首詩詞透露出詩人的憂郁和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慨。
“天津曾此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liǔ
江柳
tiáo lǜ shì chuí yīng, lí yán rì zhào qīng.
條綠似垂纓,離筵日照輕。
xiàng rén suī yǒu tài, shāng wǒ wèi wú qíng.
向人雖有態,傷我為無情。
qiáo yuǎn gū lín shuǐ, qiáng dī bàn chū yíng.
橋遠孤臨水,墻低半出營。
tiān jīn céng cǐ jiàn, yì shì chuàng xíng xíng.
天津曾此見,亦是愴行行。
“天津曾此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