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觸石應常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頭觸石應常在”全詩
山頭觸石應常在,天際從龍自不歸。
莫向隙窗籠夜月,好來仙洞濕行衣。
春風淡蕩無心后,見說襄王夢亦稀。
作者簡介(韓琮)

韓琮[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成封,(唐詩紀事作代封,此從新唐書藝文志注及唐才子傳)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有詩名。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進士第。初為陳許節度判官。后歷中書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觀察使。琮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生卒不祥,于唐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了。此后失官,無聞。
《云》韓琮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云》
深惹離情靄落暉,
如車如蓋早依依。
山頭觸石應常在,
天際從龍自不歸。
莫向隙窗籠夜月,
好來仙洞濕行衣。
春風淡蕩無心后,
見說襄王夢亦稀。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琮的作品。以抒發離愁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別離和離愁的深切感受。詩人以云為意象,運用眾多的山水景物來凸顯離愁的悲傷和凄涼。
第一句“深惹離情靄落暉”,描繪了云朵深深吸引了離情的意境。云靄低垂,太陽的落日光輝穿過云層,形成獨特的景色,也預示著別離的來臨。
第二句“如車如蓋早依依”,詩人用“如車如蓋”來形容云朵,表達了云朵像車輛和蓋子一樣早早地“依依不舍”,暗示了離別之情。
第三句“山頭觸石應常在”,畫面生動地描繪了山頭上常有云朵觸碰石頭的景象,意味著離情常在,離別之苦不易消散。
第四句“天際從龍自不歸”,通過描述云彩的形狀,詩人表達了云朵飄逸自由的特性,并與龍比喻,隱喻離別之情難以回歸。
第五句“莫向隙窗籠夜月”,詩人叮囑不要讓掛著窗戶的夜月籠罩在心中,暗示著別離的痛苦無法散去。
第六句“好來仙洞濕行衣”,以仙山仙洞為背景,描繪了行人行進在濕潤的仙洞中,進一步勾勒出別離的憂傷之情。
最后兩句“春風淡蕩無心后,見說襄王夢亦稀”,提到了襄王的夢境,襄王即劉驁,他是唐玄宗的弟弟,被貶為荊州襄州的王。這里以襄王的夢境來象征詩人的離愁,詩人以淡淡的春風來形容離情逐漸消散,襄王的夢境也越來越稀疏。整個詩歌由濃重的離愁漸漸轉為心境的淡然,帶給讀者一種在離別中找到釋放的感受。
“山頭觸石應常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n
云
shēn rě lí qíng ǎi luò huī, rú chē rú gài zǎo yī yī.
深惹離情靄落暉,如車如蓋早依依。
shān tóu chù shí yīng cháng zài,
山頭觸石應常在,
tiān jì cóng lóng zì bù guī.
天際從龍自不歸。
mò xiàng xì chuāng lóng yè yuè, hǎo lái xiān dòng shī xíng yī.
莫向隙窗籠夜月,好來仙洞濕行衣。
chūn fēng dàn dàng wú xīn hòu, jiàn shuō xiāng wáng mèng yì xī.
春風淡蕩無心后,見說襄王夢亦稀。
“山頭觸石應常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