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世人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那得世人逢”全詩
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
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
分類:
作者簡介(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山中道士》賈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中道士》是唐代賈島創作的一首詩詞。詩意描繪了一個居住在山中的道士,通過平淡的生活、修煉和自然相融的方式表達了他與世俗之間的距離和超脫。
詩中描述了道士勤勉的生活態度。他梳頭梳千下,不顧個人形象的頹廢,表現出修煉之道需要付出的努力。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節約糧食,面容瘦削。這種不追求物質享受的簡樸生活方式,反映了道士修煉道法的堅持。
接下來,詩中描繪了道士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形象。他養雛若成大鶴,表明他的耐心和恒心,像養育小鳥一樣培養自己。他種植了種子,就像栽種了高大的松樹一樣,一點一點地努力成長,希望自己也能達到高遠的境界。
詩中還有對山中道士日常生活的描寫。他在深夜煮白石,這里可以理解為他用虔誠的心態和精神之火來煉制自己。他在白天舂寒泉,這里可以理解為他用堅韌不拔的毅力來打磨自己。通過這種日常生活的描寫,表達了道士對修道的堅持和專注。
最后,詩人表示道士的生活與世人隔離。他從未離開潛藏的隱居之地,世人難以與其相逢。這種與世隔絕的狀態,進一步突顯了道士對世俗的超然態度。
總之,《山中道士》以平實的語言和樸素的描寫展示了一個道士的修行生活,通過與自然的和諧和超越世俗的態度,表達了唐代時社會上一種追求超脫和清靜的意境和情懷。
“那得世人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zhōng dào shì
山中道士
tóu fà shū qiān xià, xiū liáng dài shòu róng.
頭發梳千下,休糧帶瘦容。
yǎng chú chéng dà hè, zhǒng zi zuò gāo sōng.
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
bái shí tōng xiāo zhǔ, hán quán jǐn rì chōng.
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
bù céng lí yǐn chǔ, nà de shì rén féng.
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
“那得世人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