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免嘆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曾免嘆嗟”全詩
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
野水秋吟斷,空山暮影斜。
弟兄相識遍,猶得到君家。
分類:
作者簡介(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哭胡遇》賈島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哭胡遇
哪知道,夭壽年紀懂得齊理的道理,還是會嘆息傷感。
祭拜回回去,回收大地的朔雪,吊唁去世者折損的寒花。
野水漸漸枯竭,秋天婉轉吟唱和人分別。
空山之間午后的陰影斜斜地斜照。
弟兄們都分散在各處,但我還是可以到達君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賈島對逝者的哀悼之情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以自然景物和人物行為來反映詩人內心的思考和情感。
在第一聯中,夭壽知齊理表達了對過早離世者的感慨,同時也暗示了詩人自己對人生道理的思考。整個第一聯表達了對逝者的深深思念和對生命短暫的感慨。
在第二聯中,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的描寫,表達了對已逝者的哀悼和對時光的流逝的感慨。這里的回收和吊唁都是一種對逝者的尊敬和懷念。
在第三聯中,野水秋吟斷、空山暮影斜,通過描繪自然景物的變化來比喻生命的逝去和人與人之間的離別。詩人的思緒被秋天的景色喚醒,結束了與逝者之間的交流。
最后一聯中,弟兄相識遍,猶得到君家,傳遞了詩人仍然能夠保持聯系和歸宿的希望。這種希望在整首詩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得詩歌不至于過于悲傷和沉重。
整首詩描繪了時光流逝、親人離世的主題,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繪和人物行為的反映,傳遞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哀傷、思考和對生命的希冀。同時,這也是詩人對現實中人類一生奔波、親人離世的反思和思考,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慨。
“何曾免嘆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ū hú yù
哭胡遇
yāo shòu zhī qí lǐ, hé zēng miǎn tàn jiē.
夭壽知齊理,何曾免嘆嗟。
jì huí shōu shuò xuě, diào hòu zhé hán huā.
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
yě shuǐ qiū yín duàn, kōng shān mù yǐng xié.
野水秋吟斷,空山暮影斜。
dì xiōng xiāng shí biàn, yóu dé dào jūn jiā.
弟兄相識遍,猶得到君家。
“何曾免嘆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