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檣底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時檣底水”全詩
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
夢澤吞楚大,閩山厄海叢。
此時檣底水,濤起屈原通。
分類:
作者簡介(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寄朱錫珪》賈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朱錫珪》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一首詩詞。該詩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感慨和寄托。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朱錫珪啊,你也曾與我共同遠離家鄉,
曾經跟隨古木的指引而來。
長江的人們在釣月,
曠野中的火焰在燃燒,
夢澤吞噬了楚地的大地,
閩山上籠罩著海浪的拘束。
此時此刻,波浪下的水,
掀起了與屈原相通的激蕩。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遠離家鄉的景象,表達了一種失落和無奈的情感。詩中提到的古木和檣底水,以及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等景象,都映襯出詩人孤獨和迷茫的心境。
詩人用寓言的手法,將自己比作迷失在荒野中的人,追隨著古老的指引而來。他看到長江的人們在釣月,曠野中的火焰燃燒,象征著人們追求理想和渴望自由的精神。他也看到了夢澤吞噬楚地和閩山上籠罩的海浪,表達了對歷史的畏懼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詩的最后一句“濤起屈原通”,借屈原之死暗示了詩人與屈原的精神上的契合。屈原是中國古代文人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詩人,他的作品《離騷》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通過與屈原相通,詩人希望表達自己對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關懷。
總的來說,《寄朱錫珪》這首詩詞通過對遠離家鄉的景象的描繪,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無奈和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詩中運用了寓言、象征等手法,通過景象的交融和意象的呼應,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詩意和情感,使人們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此時檣底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zhū xī guī
寄朱錫珪
yuǎn pō yǔ shuí tóng, lái cóng gǔ mù zhōng.
遠泊與誰同,來從古木中。
cháng jiāng rén diào yuè, kuàng yě huǒ shāo fēng.
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
mèng zé tūn chǔ dà, mǐn shān è hǎi cóng.
夢澤吞楚大,閩山厄海叢。
cǐ shí qiáng dǐ shuǐ, tāo qǐ qū yuán tōng.
此時檣底水,濤起屈原通。
“此時檣底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