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往來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便是往來鴻”全詩
山陰何處去,草際片帆通。
雨色春愁里,潮聲曉夢中。
雖為半年客,便是往來鴻。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送友人下第歸越》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友人下第歸越》
歸意隨流水,江湖共在東。
山陰何處去,草際片帆通。
雨色春愁里,潮聲曉夢中。
雖為半年客,便是往來鴻。
中文譯文:
友人離去的心情隨著流水一起回歸故土,我們共同在江湖東去。
山陰的去向何方,只有草際上的片帆可通曉。
雨色中夾雜著春天的憂傷,在潮水聲中夜晚醒來如在夢里。
雖然只是短暫的客居半年,但就如同往來的鴻鵠一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頻寫給友人的一首離別詩,反映了作者對友人的深情和離別的愁緒。詩中運用了平淡的語言,表達了歸途中的心情和離愁別緒。
首句“歸意隨流水,江湖共在東。”以比喻的手法表達了友人離開的心情隨著流水一起回歸故土,而作者和友人共同在江湖東游。這里的“歸意”代表了友人對家鄉的思念和渴望,與流水的歸宿相對應。
第二句“山陰何處去,草際片帆通。”描繪了友人離去的目的地不確定,只有片帆才甚至可以通曉。這里的“山陰”可以理解為友人的歸途,同時也代表了友人渴望回到家鄉的心情。
第三句“雨色春愁里,潮聲曉夢中。”通過雨色春天的描寫,表達了友人離別的愁悶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潮聲代表了友人方向的歸途,與曉夢相對應,增加了離愁別緒的意境。
最后一句“雖為半年客,便是往來鴻。”表達了友人雖然只是短暫的客居半年,但對于友人和作者之間的情誼,就如同往來的鴻鵠一樣,無論距離有多遠,都能保持聯系。
整首詩通過對友人離別的描寫和對離愁別緒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詩詞平實而真摯,情感真切,給人以離別的感傷和思鄉的思緒。
“便是往來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ǒu rén xià dì guī yuè
送友人下第歸越
guī yì suí liú shuǐ, jiāng hú gòng zài dōng.
歸意隨流水,江湖共在東。
shān yīn hé chǔ qù, cǎo jì piàn fān tōng.
山陰何處去,草際片帆通。
yǔ sè chūn chóu lǐ, cháo shēng xiǎo mèng zhōng.
雨色春愁里,潮聲曉夢中。
suī wèi bàn nián kè, biàn shì wǎng lái hóng.
雖為半年客,便是往來鴻。
“便是往來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