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寒向迥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傾寒向迥空”全詩
坐無云雨至,看與雪霜同。
抱濕離遙海,傾寒向迥空。
年年不可值,還似命難通。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八月十五夜對月》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八月十五夜對月》是唐代詩人李頻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這是一個陰暗的夜晚,多云多雨有風。
坐著無云的雨來臨,看著雪和霜一同出現。
抱著濕漉漉的離愁,倚靠著寒冷的遠空。
年年這夜最難得,好像命運難以通達。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充滿陰暗和寒冷的夜晚。詩人抱著離愁和憂傷,憑借思念之情對著天空中的明月傾訴。詩中的“雨”、“雪”和“霜”象征著風雨交加的境遇,與詩人內心感受的落寞和孤獨相呼應。詩人雖然處在人生的低谷,但仍然向月亮傾訴,傳達自己的苦痛和無奈。
賞析:
《八月十五夜對月》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和無奈。作為一首月夜詩,詩人運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雨”、“雪”、“霜”,給人以寒冷和蕭條的感覺。通過與這些自然現象的對比,詩人將自身的境遇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凸顯出自己悲愁的心境。
詩詞中的“坐無云雨至,看與雪霜同”一句,揭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寒冷。詩人感嘆自己年年不可得見這樣的美景,從而表達了對美好時光流失的遺憾。整首詩以月亮為中心展開,通過對月的傾訴來訴說自己的心事。
《八月十五夜對月》的詩意深刻而婉約,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深沉的哀思。詩人以簡練的語言刻畫出了一個寒冷的八月十五夜晚,表達了自己孤獨無助的心情。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又表達了詩人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無奈。在簡短的幾行文字中,詩人巧妙地傳達了復雜的情感和哲理,給人以深思。
“傾寒向迥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yuè shí wǔ yè duì yuè
八月十五夜對月
yīn shèng cǐ xiāo zhōng, duō wèi yǔ yǔ fēng.
陰盛此宵中,多為雨與風。
zuò wú yún yǔ zhì, kàn yǔ xuě shuāng tóng.
坐無云雨至,看與雪霜同。
bào shī lí yáo hǎi, qīng hán xiàng jiǒng kōng.
抱濕離遙海,傾寒向迥空。
nián nián bù kě zhí, hái shì mìng nán tōng.
年年不可值,還似命難通。
“傾寒向迥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